共谋乡村振兴,实现深度城乡融合发展

2020-10-21 市规划资源局


1.jpg

本课题对标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方向,旨在分析都市圈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和协同重点,以支撑上海都市圈协同发展,以“建设与全球城市功能地域相匹配的乡村地区,深度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提出了若干乡村振兴实施策略。

01 乡村现状特征与问题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率76.8%,其中乡村人口1632万,人均GDP12.93万元;2017年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2:42:56,农业总产值31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万元。

上海大都市圈乡村生态基底相似、社会文化相近、地理联系紧密,在城乡、人口、发展、政策等方面均具备共性特征与问题。同时,结合政策和发展趋势发现,都市圈战略协同发展需求日益紧迫,乡村地区联合发展诉求初显。

2.jpg

// 表1 上海大都市圈战略协议与合作

1. 上海都市圈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1.93),其高城镇化率与农村发展水平不匹配;

3.jpg

// 表2 上海大都市圈与发达国家、长三角、全国发展对比match

4.jpg

// 图1 2017年上海大都市圈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5.jpg

// 表3 2017年大都市圈城镇化率与乡村发展数据对比

2. 农业呈高效发展趋势,但都市圈内的自然村落数量过多,村庄布局分散,大量自然村人口过少,村庄建设不集约;

6.jpg

// 表4 2017年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全国地均农业机械动力对比

7.png

// 图2 2013年-2017年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全国一产从业人员产出效率对比

(注:一产从业人员产出效率=一产产值/一产从业人员数;单位:元/人)

8.png

// 图3 2013、2017年各市自然村、平均自然村数量变化

9.jpg

// 图4 2017年大都市圈行政村自然村数量

10.jpg

// 图5 2017年大都市圈自然村平均建设用地面积 

11.png

// 图6 2017年大都市圈乡村户均建设用地

3. 城镇人口增长开始趋缓,都市圈增速低于外围城市。步入深度(超)老龄化阶段。乡村常住人口稳中有升,向近郊、沪宁沪杭甬沿线地区集中。乡村外出人口主要流向沪苏锡等地,导致都市圈外围村庄空心化严重。

12.jpg

// 表5 上海都市圈与长三角非都市圈地区人口增长率

13.jpg

// 图7 2017年大都市圈乡村人口流动情况

4. 一产对经济的贡献减退,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大。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兼业,乡村功能发生转化。小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亦高于长三角。

14.png

// 图8 2013、2017年大都市圈一产比例变化  


// 图9 2017年15.png
大都市圈一产从业人员占比

16.png

// 表6 上海大都市圈与长三角乡镇基本指标对比

02 国际经验与趋势判断

1. 城乡融合是城镇化高等级阶段的必然;

2. 城乡等值,乡村功能向多样化转变;

3. 城乡深度融合的实现最终落脚在都市圈;

17.jpg

// 表 7 大都市圈乡村发展国际经验

18.jpg

// 图10 上海大都市圈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与内涵

03 乡村振兴策略

总体策略:建设与全球城市功能地域相匹配的乡村地区,深度促进城乡一体化

1. 基于小流域概念的新田园综合体构建,共谋乡村振兴

梳理水网特征,构建区域航线和22个新田园综合体,结合各流域特征区域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都市圈跨城、多样化乡村水上航线,发挥区域乡村特色资源和优势。

19.jpg

// 图11 区域航线和22个新田园综合体构思

参考:《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7-2020)》

20.jpg

// 图12 大都市圈各流域特征区域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框架

2.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景观资源,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建立“文化景观”保护制度,按照类型有选择的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立法保护乡村风貌路径。

3. 推进沿海、环湖、沿江区域生态共治,修复自然环境基底(结合新田园综合体、小流域)

4. 促进乡村地区差异化发展,促进深度城乡一体化,打造圈层发展体系,服务设施分级配置

21.jpg

// 图13 上海大都市圈圈层发展体系

5.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分类特色化发展

22.jpg

// 表8 五部委村庄分类标准

23.jpg

// 图14 上海大都市圈村庄分类示意图

6. 构建乡村协调发展机制,健全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激活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共建,实现城乡融合

24.jpg

// 图15 乡村协调发展机制框架

负责单位:同济大学

来源:规划上海SUPD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