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美好人居 求真求善求美

2021-05-12 i自然全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本人谈几点认识体会。

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应当把“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作为基本准则。

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有机关联的有机整体。天地大美,美在自然造化;人居之美,美在乡土孕育。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来审视,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应当把“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作为基本准则。

应注重把握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律,以生态文明的追求为前提,以美好人居的塑造为目标,在城乡发展的时空维度上努力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整体关系,科学研究,协调管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注重体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文精神,在城乡发展的空间塑造中不断加强地域风貌特色的维护,同时注重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服务民生改善和社会生活进步,并以多元包容的思想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性化发展。

应注重强化人居环境建设的艺术品位,在城乡发展的文化传承中,强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人居环境营造的不同方面不断融入艺术美学对建成环境的影响。

1.jpg

安徽黟县南屏 边兰春 供图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技术进步与艺术创造相生相伴、紧密联系。

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的营造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与艺术创造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乡环境建设的价值导向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和文明观念的变化,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技术进步与艺术创造相生相伴、紧密联系。农耕时代有自然田园之美,工业时代有机器速度之美,后工业时代有多元和谐之美。

技术进步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生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割裂传统的推手。要防止割裂历史的推倒重建、大拆大建,倡导延续文化的有机更新、传承再生。

人居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不应仅仅是传统建筑语汇的简单汇集,应当充分结合技术进步,蕴含文化艺术,顺应时代需要。

城乡环境建设水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文化水平的表达。人居环境建设中凝聚着人类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的创造才能和智慧结晶,融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社会文化的积淀以及审美演进的历程。

城乡建设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的过程,不同地域的城乡风貌既是技术进步的表现,更是文化传统的表达。当前城市文化有一种显著特征,就是文化的“趋同现象”和强烈的个性追求。随着经济社会与城市化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交通运输与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时空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人们密切的交往带来的不完全是价值观念的丰富多元,还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城乡风貌的趋同现象。文化的多元被削弱,艺术的创造在减少。

人居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不应仅仅是传统建筑语汇的简单汇集,应当充分结合技术进步,蕴含文化艺术,顺应时代需要。城市独特的属性,决定了城市在成为承载生产、生活之所的同时,也会成为影响情感与认知的审美对象。美好人居的创造过程,也是找寻失落的文化基因的过程。寻找失去的东方人居哲学,应当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人文的融汇,实现美好人居的创造。

在规划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要充分运用城市设计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标是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创造理想的生活家园;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乡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需要面向社会生活的更高目标,借助科学与技术的持久推动,还需要融入艺术与人文的不懈追求。

规划强调以人为本,设计引领社会生活。在规划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充分运用城市设计思维,是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当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全过程。

城市设计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人居环境多层级空间特征的系统辨识、多尺度要素内容的统筹协调,以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自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识,运用设计思维,借助形态组织和环境营造方法,依托规划传导和政策推动,实现国土空间整体布局的结构优化、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功能组织的活力有序、风貌特色的引导控制、公共空间的系统建设,达成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积极塑造。

面向美好人居的营造,规划与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遵循人居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崇尚人文的理念,才能体现人居环境的社会包容进步;追求艺术创造,才能展现人居环境对全社会心灵情操的陶冶。

(来源:i自然全媒体、作者: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