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打造社区友好型新公共空间

  2024-01-19 市规划资源局

  近年来,上海先后开展了“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外环生态公园带及五个新城绿环等大型绿色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生态网络和市民慢行网络的一体化运作,更通过复合多样的功能导入参与到城市更新与公共生活进程中。其中,驿站作为小型公共设施,能够将景观基础设施和公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png

  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

  @杨敏

  集成营造,市政消极空间的转化

  苏州河流经普陀区14公里,留下了两岸21公里河湾密布的优美岸线。这里是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最早的纺织、面粉、火柴、化工等民族工业在这里崛起。先期的苏州河普陀段公共空间贯通规划中共布点了25处驿站,由于用地条件复杂,普陀区政府于2020-2021年挑选了三座位于不同河湾口的驿站作为试点示范,其中一座便是位于武宁路桥北桥洞下的武宁路桥下驿站。

2.png

  武宁路桥下驿站及其周边环境

  @杨敏

  武宁路桥始建于1956年,初建时为钢筋混泥土单臂悬3孔桥梁,中孔一跨过河,边孔跨光复西路成立交形。1967年武宁路桥完成了第一次拓宽,下部结构利用老的桥墩。2000年武宁路桥迎来第二次拓宽,为新建三跨钢箱连续梁桥。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仿照巴黎塞纳河上亚历山大三世桥的风格对桥体进行了景观改造,两岸高达27米的艾奥尼克式组合柱式桥头堡成为特定时代的城建烙印。目前武宁路桥北两侧还大部分是老旧小区,环境与人群比较混杂。

3.png

  改造前的武宁路桥下空间

  @致正建筑工作室

  桥下原本环境不佳,桥下的光复西路交通量不大但噪音不小,桥上繁忙的车流更不时带来震动感。桥洞内空间局促,驿站可建范围仅道路两侧人行道外两三米深、二三十米长的狭小场地。因此,设计除了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卫生间、24小时服务设施和公共休息室等标配功能置入驿站中,还希望能将更多空间留给开放的、可变的、容纳自主活动的使用方式,以期在一个并不怡人的环境,创造一种让人们能接受的氛围。

4.png

  改造后的桥下空间

  @杨敏

  设计师将原本道路北侧的护坡改造为一个开放的阶梯式“城市看台”,两端各预留了一个房间可作为休息室或道班房,架在坡上稍高于路面,并在其长窗下沿着木铺装人行道设置了座椅。路南紧贴防汛墙和桥墩,两端分别设置卫生间、自动售卖机、储物柜等设施,中部则设计为“迷你展厅”,沿路界面可开可合,灵活展示的同时能以不同的开闭姿态将自身定义为一个可变舞台,与城市看台相呼应。随着上海近年来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推进,武宁路桥下驿站是对于进一步盘活城市空间资源,活化消极空间,塑造向社区倾斜的公共空间的主动回应。

5.png

  城市更新,全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桥下驿站的方案能够被实施,其实依靠的是多部门、多专业不断协调磨合、凝聚共识、直至克服各种困难和限制才能达成的。方案讨论阶段,由于驿站位于地铁14号线的安全保护范围内,区建管委牵头与地铁运营方申通集团从建设可能性到审查通过都进行了多轮沟通;同时,驿站距离防汛墙仅1m,在与水务部门沟通协调下,驿站结构需在尽可能轻量化前提下与防汛墙共存。建设实施阶段,桥下施工作业面狭小,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且不能影响交通;加之上有桥梁结构,下有物探后的复杂管线,且对桥梁结构安全、日常维护检修的影响都需要在实施前和实施中反复评估。

  综合考虑后,钢木混合的胶合木轻型建造系统成为适宜选择,拥有不开挖基础、控制构件尺度、便于简单快速施工等优点。由此,方案能在冷峻灰暗的桥洞下植入两条温暖明亮的木质体量,形成了桥洞道路两侧友好宜人的新界面。

6.png

  温暖明亮的木质体量

  @杨敏

  设计师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将驿站空间打造得安全、宜人,而运营维护则来自全社会的支持。在驿站落成开放的同时,木业施工团队中的有心人看中了自己经手建成的这个特殊场所,在区市政中心的支持下,在城市看台西端的小房间内迅速开出了一家试运营的咖啡馆。

7.png

  试运营的咖啡馆

  @杨敏

  如果说试运营的咖啡馆多少带有一些培育人气和非盈利的性质,那么一些城市的亚文化群体则是真正的慕名而来。落成后一两个月有某个社群团体就在城市看台举办了非洲鼓分享会;一个喜欢寻找城市非主流特别空间的户外探索俱乐部也选择在这里聚会,并把他们的户外探索照片张贴在咖啡馆里。在随后的大半年中,周边的中老年居民、年轻人甚至外国人等在这里或休憩小坐、或自由交流,驿站从无到有的使用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多元活力共建共创的可观能量。

8.png

  非洲鼓分享会

  @杨敏

  市民服务,一刻钟的温暖与美好

  驿站的基本功能一般包括公共卫生间,自动售卖机、直饮水、出租雨伞/储物柜/充电器等24小时服务设施,以及可以容纳阅读、展览、分享、休闲等多功能、多场景的公共空间。驿站虽小,但是它们连接了社区、各个阶层市民的日常交往,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目的是对公共生活提供日常支持,创造人与人的连接,并通过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合作来推动公共性的增进。驿站不靠夺目的外在形象来吸引关注,而是以良好的性能与品质来提供公共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回应生活中的诗意,怀抱着社会关怀的态度来探索驿站在城市中的不同可能性。

9.png

  共享空间

  @杨敏

10.png

  市民在驿站乘凉休憩

  @杨敏

  武宁路桥下驿站不仅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一刻钟生活圈服务,它更是充满了人性、温情的空间。在方案讨论时,有部门担心桥下空间改造后会成为流浪者的露营地,但是区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和坚决:上海在迈向精耕化的全球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更有温度的空间,任何群体和个人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都应该给予关怀。这政府部门在用实际态度和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城市”理念。也是这种开放的胸怀和面向未来的态度,让驿站与众不同。

  2022年4-5月上海疫情最严重全城封控期间,桥下驿站成为了维系城市物流运转的快递骑手们的露宿营地,最高峰时可能聚集了五、六十人。也要感谢桥下咖啡的店长,在封控关店前让驿站室内外灯光全开,让桥洞下在暗夜里透出温暖。在城市遇到紧急事件资源紧缺时,我们见证了武宁路桥下驿站成为了公共空间的一个可能的紧急“出口”。

11.png

  2022年4月疫情期间紧急状态下的驿站

  @朱润资

  驿站这样的微型日常生活基础设施,不论是政府主导资源嫁接、开放利用,还是自发的、非正规的被民众和特殊群体所利用,都体现了城市空间的一种可能的关怀,也就是在日常和紧急情况下,大家能够通过不同个体的自主性和互助性把它利用起来。在日常状态下,这个桥下驿站是和社群、社区有关的日常聚集空间;在紧急情况下,又是有需要的特殊群体的临时自发驻留场所,这些都代表了这样的日常公共空间的潜力。

  近日,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荣获2023WA中国建筑奖(WAACA)“社会公平奖”优胜奖。WA中国建筑奖(WAACA)是由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主办的国内最重要建筑奖项之一,其中“社会公平奖”旨在奖励那些通过建筑手段推进社会公平,践行人文关怀的杰出项目。作为本届WA中国建筑奖所有获奖项目中规模最小的一个项目,武宁路桥下驿站仅有两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但是它从规划、设计、实施到投入使用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上海秉持初心、凝聚共识、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创新实践。

  (图文材料提供:雄大设计港、致正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