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2021-04-25   上海市地质学会  

1.jpg

4月22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成功举办。开幕式由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主持,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通过视频向论坛致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张先林等领导出席并致辞。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王寒梅进行了论坛活动总结。

上海市地质学会发起并首次联合上海市土地学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共同举办论坛活动,本次论坛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参会单位达130多家,现场参与者近300位,线上观众数千人。

开幕式

2.jpg

杨联萍

上海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

杨联萍理事长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世界地球日已成为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绿色行为的重要传播平台。

3.jpg

朱立新

中国地质学会

副理事长

朱立新副理事长称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地球,这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将围绕新时代地质工作的重大使命,助力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

4.jpg

张先林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级巡视员

张先林二级巡视员表示唯有不断地了解自然地理底盘及其差异性,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其特质,以及自然环境和生态的韧性,才能在更好地做到精准施策,因势利导,推进人地和谐。

5.jpg

马兴发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党组书记、副主席

马兴发书记指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事情,既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管理,也需要社会组织和老百姓的共同参与。通过世界地球日等主题科普工作相信能给大家引起思考和启发,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当好地球的守护者。

嘉宾开讲

论坛以“海陆共筹,共享韧性”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集旸,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吕西林,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严学新,分别作了题为“地质与上海”“加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韧性城市与防震减灾”“从建筑地标到生命地标——基于生态哲学思想的城市近自然恢复”“上海地面沉降的前世今生”的主题报告,并与听众互动交流。

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杨石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首届十大女地质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王寒梅。

6.jpg

7.jpg

8.jpg

汪品先院士以“地质与上海”为主题从地质与上海的渊源、从长江口展望太平洋、地质科学新世界畅想等方面,为听众科普了中国地质学领域奠基者的历史贡献,总结了地球科学的三大转型,认为现代地球科学既要面向过去又要面向未来,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任务,中国从原料输出国向深加工的转型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责任。上海与地质的缘份,如果光看岩石露头那么越看越窄,如果你放眼看整个地球系统就越看越宽。 

9.jpg

达良俊教授以“从建筑地标到生命地标——基于生态哲学思想的城市近自然恢复”为主题,阐述了生命地标定义、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生态宜居城市过程、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生态风险、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的实践等内容,并从生态哲学方面论述了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和生态观。

10.jpg

吕西林院士以“韧性城市与防震减灾”为主题,从韧性城市概念与特征、如何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与防震减灾、高程建筑的韧性提升等角度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中关注的问题,论述了单体、系统和城市不同层次韧性的关系,认为防震减灾与韧性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11.jpg

汪集暘院士(线上)以“加速地热资源开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介绍了碳达峰与碳中和、什么是地热和为什么要开发地热以及如何开发地热等内容,认为地热能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巨大潜力,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助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很大潜力。

12.jpg

严学新教授以“上海地面沉降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概况、地面沉降诱因与危害、上海地面沉降发育特征、上海地面沉降防控措施等,认为应该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城市安全。加强综合联动,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数字转型,促进智慧共享,建设一系列智慧应用场景,为上海数字化转型贡献我们在地面沉降控制方面的一份力量。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互动交流

论坛盛况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同济大学、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