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村落营造进行式——沪派江南六域十二意象之「奉贤·《贤集江海》」

  2024-06-25 市规划资源局

  为加快推进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营造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近日,奉贤区召开沪派江南试点启动会。江海单元“三师联创”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在启动会前后多次赴奉贤区南桥镇开展实地踏勘、调研。

  南桥镇江海风貌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泾河低地”地貌,“十二意象”中的川流风貌区。早在约六千年前,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形成数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沙堤,这一后来被称为“冈身”的地带,成为了上海最早的海岸线。随后冈身带及以西地区逐渐成陆,渐有人类居住,江海遗址考古发掘出的良渚文化遗迹印证了此地是上海文明发祥的摇篮之一。江海风貌单元正位于古冈身带上,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其深厚悠久的历史,即便经历岁月变迁,这里依然是近悦远来、贤才集聚的首善之地,展现着新时代乡村的勃勃生机。

  驱车驶过绕城高速,即是一片水网纵横、林田交织、村居成行的田园景象。若干条南北向水系纵贯其间,襟江连海,平行排列,宽阔平直,东西向水系则更富曲折变化,构成“南北干渠、东西支流”的“川”字形水网骨架。由河渠和阡陌切割刻画出一块块形状各异、色彩不一的农田和林地,犹如大地上的拼图,为这幅乡村画卷涂抹上斑斓的底色。村居聚落均匀散落其间,三五成行,呈带状布局,沿支流一侧横向展开,展现着傍水而居的水乡意境。

1.png

  江海单元实景鸟瞰图

2.png

  江海单元村庄“川流”意象图

  此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冈身时期。上海古冈身在距今约6000年前形成,由隆起的数段沙提组成,每条高冈之侧汇流成河塘。经历数千年的地貌变迁和人类活动,冈身大都已成平地,但通过留存至今的河塘,仍可大致推断冈身的分布。据《上海县竹枝词》所载,“古冈三处有身横,紫竹沙冈各异名”,其中的紫冈、竹冈、沙冈即今天纵向贯穿江海单元而过的南横泾、南竹港、南沙港,也是目前吴淞江以南仅存能够辨认的三条冈身。冈身形成之后,冈身以西逐渐从低洼地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并开始有人类居住。位于南竹港西侧的江海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存,展现着4500年前的先民在此地生活的图景。

3.png

  南竹港

4.png

  南沙港

5.png

  冈身及江海古文化遗址分布图(来源:《江海村志》)

6.png

  江海古文化遗址

  除了古冈身和江海遗址之外,悠久的岁月还为此地留下诸多其他遗迹。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调研组在村口林间寻到三处清代古桥,分别称宝善桥、退孽第一桥和青龙桥。它们均由石材累叠而成,坚固耐久,其中青龙桥虽历经百余年,仍可供行人通过。这些造型各异的古桥已不仅仅是进入村庄的通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调研组认为,古桥作为南桥镇“桥乡”文化的物质载体,应该在规划设计中予以重点关注,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特色要素。

7.png

  宝善桥

8.png

  青龙桥

9.png

  退孽第一桥

  穿过菜园间曲折的小径,在一方小院内还静立着两株250余年树龄的古银杏树,现已繁茂成荫,具有极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10.png

11png.png

  古银杏树

  历史的变迁同样体现在村居形式和风貌的演进上。村居建筑形式普遍具有江南水乡特点,枕水而居、错落排布、院宅相生,其形象大多呈现粉墙黛瓦的朴素自然之态,其黑白色系和坡屋面成为当地建筑传统建筑风貌表达的符号象征。建筑屋面多为小青瓦为主的坡屋面,满足了建筑屋面防水排水和保温隔热等使用需求,白色涂料为主的墙面处理,解决基本的墙面防水问题,同时解决了与各种其他建筑部位材料色彩搭配的问题,局部建筑运用了披檐、花式栏杆、窗花、隔断挂落等非常具象的传统建筑语言,这些建筑形象共同形成了当地乡村风貌的主基调。  

12.png

13.png

  典型村居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关系的转变,当地的村居形式经过传统风貌的持续更新和重塑后,其形象也更为丰富多元,部分村居经过回租改造提升后作为村史馆、咖啡厅、商务办公、民宿等更为公共的业态,在传统的建筑形象基础上,增加了檐廊、挑台等半公共空间,立面元素上多以落地窗、暖色调的铝合金仿木色窗框、玻璃及金属幕墙镶嵌于粉墙黛瓦的基底之上,既延续了古朴的江南乡村韵味,又兼具沪派江南的时尚开放气息。

14.png

15.png

16.png

  新建、改建的村居和公共建筑

  转过院墙屋角,即可见流水绕村而过。河道采用自然式驳岸,未经过多雕琢,两岸地被绿植繁多,点缀以木槿和蒲苇,增添生机色彩,旱柳、垂柳、杨树等乔木挺立河畔,季相分明。调研组认为,丰富的自然河道是本地乡村的重要特质,在后续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好乡村特有的原生景观。

17.png

18.png

  河道景观

  走过河上的小桥,便置身广袤的田野。如今正值插秧季,新苗立于沃土,随风摇曳,展现生机。杨树林绿意浓郁,与稻田相映,宛如田园画卷。穿行其中,新绿满目,泥土芬芳,微风拂面,舒爽怡人。此宁静和谐之景,令城市中生活之人倍感新奇,宛如世外桃源。

19.png

20.png

  正在插秧的稻田

  来到南庄路沿线,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空间为乡村增添新活力。这里有体育和艺术空间,海马营地已多次举办高级别网球赛事,“摩登田野”乡村艺术节活动也日益丰富;这里有时尚消费空间,野沪茶事等宝藏打卡地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红色教育基地,“忆红居·红色主题馆”成为南桥镇重要红色地标;这里有商务办公空间,作为奉贤区“三园一总部”首批试验田,科技、设计、商贸类企业集聚已初具规模;这里也有农业体验空间,百亩彩稻、开心菜园、玺爱南果北移基地等成为都市人感受农耕乐趣、享受郊野风光的绝佳场所。

21.png

  景观忆红居·红色主题馆

22.png

  庭院总部

23.png

  露营基地

图片24.png

  野沪茶事摩登书房

  人杰则地灵,各方贤能齐聚一堂,才造就了如今欣欣向荣的景象。调研组在“中国丝绢画·徐瑞明工作室”听徐老师描绘对江海长卷的设想,在“贤染”小院听非遗传承人袁老师介绍小院环境改造的巧思,在江海蜂巢听翼枭航空科技的钱总展望无人机技术在乡村旅游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在野沪茶事听主理人黄总讲述离开城区来到乡村创业的故事……正应和了奉贤其名取自“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之意,人才是本地乡村的宝贵财富,需要在未来规划中重点关注。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图片27.png

图片28.png

  各类人群访谈

  调研之余,“三师联创”团队共同探讨江海单元的未来方向,认为其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良好,既拥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又担当改革先锋的重任,是古今交融、人才荟萃之地,在沪派江南的展现和传承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未来应充分发挥“三师”团队优势,进一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价值,延续泾河低地空间特征,凸显“川流”风貌意向,同时将各类资源要素串珠成链,吸引多样化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共绘沪派江南的江海画卷。

图片29.png

  奉贤区召开沪派江南试点启动会

图片30.png

  沪派江南江海试点单元三师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顾姝、袁海琴、阎瑾;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李磊、李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郑思杨。)

沪派江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