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19-02-26
关于《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按照上海市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宝山区政府,组织开展了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保障公众参与与城市规划的权利,更好的维护公众利益,现对《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听取公众意见。
规划名称:《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
公示时间: 2019年02月26日至2019年03月27日,2019年04月1日意见收集截止。
编制单位:上海宝山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吴淞工业区作为宝山区发展最早的老产业基地,在历史上曾为上海和国家重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深入和时代变迁,上海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城市经济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民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吴淞工业区占地规模巨大、产业结构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尽显。
2017年12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未来的上海将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为目标,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新总规提出了“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转型发展模式,要求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在新一轮的全市总体规划中,吴淞工业区是上海今后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未来的吴淞地区还将承载上海主城区北部的城市副中心职能。
一、现状概况
吴淞工业区位于上海北门户,宝山区与上海中心城区的交接部位;黄浦江与蕰藻浜在此交汇,航运资源丰富;外环线与逸仙高架路十字贯穿整个吴淞工业区,对外交通便利。
吴淞工业区规划范围北至友谊路、东至同济路-黄浦江、南至长江西路-军工路、西至江杨北路-虎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4.9平方公里。
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具有的核心优势:地区具有充沛的发展空间,存量用地多,转型发展潜力大;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与配套条件,周边城区人口稠密,发展较为成熟,且紧靠复旦、同济、财大等重点科研院校,教育与人才优势明显;地区交通便利,多条城市快速路、高架路和轨道交通线路穿越;地区拥有丰富的滨水岸线资源,坐拥超过4公里的黄浦江岸线,以及约8.5公里的蕰藻浜两岸岸线;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好,宝武、上港、招商局等央企和国有龙头企业将在转型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地区内具有的历史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众多,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历史文化积淀。
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地区内企业众多,土地权属复杂,企业类型和发展层次差异大,转型发展需求较难统一;地区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时间周期长;地区内部道路系统相对薄弱,贯通性差,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有待加强,同时蕰藻浜的通航要求对地区两岸的交通联系和城市功能带来割裂;地区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以及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定位目标
通过对西班牙毕尔巴鄂滨水区、法国巴黎左岸地区、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东京新宿副都心等国际知名城市发展案例的分析,以及前期各类专题研究和城市设计方案探索,进一步理清了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吴淞工业区未来的发展建设提出以下定位目标:
地区转型发展内涵——吴淞创新城。围绕“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建设要求,吴淞工业区需要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国企资源优势,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多元创新要素融合,作为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着力将吴淞工业区打造为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中心聚合、空间围合、机制竞合的开放式、多功能、生态化、智慧型创新城区,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家创新创意创业功能的集聚区、国际城市文化旅游功能的拓展区。
三、规划理念
依据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规划提出“五合四力”的发展理念。
其中“五合”包括:
中心聚合——利用地区滨水资源、生态空间以及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处集国际商务、公共服务、文化休闲、城市公园、品质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活力区。
功能复合——将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环境等多方面要素整合,因地制宜地制定复合设计标准,打造功能混合、紧凑高效的综合型城区,并注重发展弹性的预留。
空间围合——通过对绿化水体、地标设施、历史遗迹等特色景观的围合营造,在城市空间中划分出比例适中、尺度宜人的休息游憩空间。
产城融合——新兴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合理导入居住人口和生活服务功能,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打造产城融合、充满活力的“24小时”城区。
机制竞合——采用多样化的开发机制,竞争与合作并存,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全区域开发,以及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大板块单元开发,这两种转型模式齐头并进,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双赢局面。
“四力”则分别代表:市级中心的活力、滨水地带的魅力、新兴产业的实力、教育研发的智力。
四、总体格局
吴淞创新城力求打造“一核两心、两带五区”的规划格局:
“一核”:以吴淞城市公园为“绿核“,打造城市级绿肺,并融入体育、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围绕绿核形成水绿交织的生态网络,渗透至周边各功能组团。
“两心”:重点打造两大城市主题功能活动中心,即杨行枢纽商务中心与滨江城市文化中心,引领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建设。
“两带”:聚焦黄浦江沿岸城市滨水风光带与蕰藻浜两岸城市滨水休闲带,形成两条集聚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的活力走廊,串联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多样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
“五区”:地区内构建五大功能片区,包括:围绕杨行枢纽商务中心和滨水城市文化中心所形成的两大综合配套服务区;结合宝武特钢地区转型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宝武不锈钢地区转型形成的科技文化创新区;以及蕰藻浜北岸为远期城市发展预留的生态智慧发展区。
五、功能引导
规划强调用地功能混合,打造多元融合的城市副中心。吴淞创新城的土地利用模式,应当适应就业、生活、娱乐的时空复合需求,提高商业办公、产业研发、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兼容性和弹性,并强调立体空间层面的混合开发,以及对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
六、产业发展
根据吴淞工业区转型功能定位,按照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的发展要求,着眼于提高经济密度,打开行业门类引进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环节;着眼于突破“卡脖子”技术,开展颠覆性前沿技术研发创新;着眼于发展实体经济,鼓励轻型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上楼,着力构筑“两新双创两高”产业体系,即以新材料和智能硬件“两新”产业为引领、科创+文创“双创”产业为支撑、高端商务商业和高品质旅游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七、综合交通
未来吴淞地区的道路网系统发展将结合总体规划要求,优化完善地区道路网系统,提升吴淞创新城地区道路网密度,重点补全城市支路网系统;合理有效利用现有厂区内部道路进行拓宽,并实现相互贯通,以作为城市支路网的补充。
吴淞地区未来将引入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过对轨道交通线型的优化,合理布局站点,更好地为城市副中心地区开发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撑;重点打造市级杨行枢纽,通过市域线、市区线等多种公共交通网络,实现便捷换乘。
在地区内建设打造高密度的街道网络和滨水绿带,形成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并与城市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站点良好衔接;提倡绿色通勤方式,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
八、生态系统
规划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环保的科创新城为目标,重视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的城市环境,以保护生态基底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使吴淞创新城的建设融入自然,突出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发挥地区生态魅力,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
区域构建 “双环”绿廊结构:利用外围滨江绿带和郊环绿带组成区域外围的第一层绿环;通过蕰藻浜和泗塘河滨水绿廊连接杨行绿龙,打造区域的第二层绿环。两者环环相套,形成区域渐进发展的关系。地区内部形成“生态核心+城市公园+绿地斑块”共同组成的生态空间体系。
九、近期建设
考虑宝武特钢和宝武不锈钢所在两大产业片区内,各企业的转型需求较为强烈,且已有较为明确的转型方向,结合地区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其划定为近期转型区域。
如对以上规划征求意见稿有反馈意见,请于2019年4月1日前将书面意见邮寄或传真至:
上海市宝山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地址:宝山区宝林路45号109室
邮编:201999
电话:021-56104392
电子邮箱:baoshanguihua@sina.com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