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矿产资源“十五”规划 发布日期:2006-09-11
上海市地矿工作“十五”规划
依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和上海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以长江三角洲大地质环境为依托,以地质科技创新为基础,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地质科技现代,本着为城市功能定位、宏观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根据市委“十五”计划《建议》提出的目标、方针、任务,编制上海地矿工作“十五”计划。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是地矿体制与地勘队伍结构调整期间,地勘资金大幅下降,大量地勘队伍走向市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逐年减少,地矿工作总体趋向萎缩。上海地矿在市政府和建委的关心与支持下,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下拨的有限资金,安排了少量的基础性、公益性地矿工作项目,主要有:
1、上海市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与规律研究
这是一项常规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全年实物性工作量(不包括浦东新区将布设新标点后增加的工作量)有:I等水准测量822公里,Ⅱ等面积水准测量556公里,剖面线I等水准测量424公里,分层标相升降观测522组次;345口40548井次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241口580套水质监测,21口756井次大的水温监测。目的是掌握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年度动态,为控制地面沉降研究和制订全市地下水采灌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此项工作一直保持正常进行,为控制地面沉降和评价地下水资源与指导地下水开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2、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修建规划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修建规划》是1995年立项,经建委批准后于1996年起实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总投资约 3517万元(其中浦东新区 1192万元)。经局四年来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至1999年底已完成:补埋水准点197只,增埋基岩标、分层标组8组,补建单个基岩标10个,配标监测井71口,标房维修和新建20幢,监测井清洗143口等主要实物工作量,此项《规划》,根据目前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分析,只要项目预算经费能及时到位,预计“九五”期间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届时上海将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复盖全区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网络,将为控制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3、上海市水文地质调查
该项目以利用与搜集境内新老资料为主,注重资料的二次开发,因缺乏资金无能力投入新的实物工作量和进行外围地区的调查工作。具体的做法是:以行政分区为单元,查明分区(县)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分析地下水江动态变化趋势,提出分区的开发区划。上海市20个区县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已结束,为制订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
4、上海市环境地质调查
该项目亦以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共列了地面沉降(全区)、固体废物、地下水污染与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岸带行侵蚀与堆积、地下水位下降与资源枯竭、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及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等八个课题的利步地质环境调查。通过初步调查表明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愈显突出,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工程建设中诱发或隐伏的地质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与资源枯竭及海平面上升等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前景均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讨和认真对待,若稍有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项调查,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无论是资料的占有量,还是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是相当肤浅和不成熟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被揭示。当前,应当将这些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列入议程,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开展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发展趋向。
5、矿政管理与矿业秩序整顿工作
在原地矿部的统一安井下,在市政府的领导和各区(县)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我们狠抓矿政管理和矿业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取缔了非法开采活动,实现了矿业勘查、开发活动持证、有序规范管理,并经98年验收,上海已成为全国十个矿业秩序全面好转的省(市)之一。
6、较好完成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入库工作
通过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法》,大大提高了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意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九五” 前四年共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755万元。
“九五”安排的各项地质工作,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基本顺利完成,因受各方因素的制约,调查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调查评价等基础工作亟待加强。上海全域位于沿海的城市化地区,本身缺乏地下固体矿产资源,但人类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在高度开发国土资源潜力和发展社会经济时,在大环境的综合影响下,自身诱发或面临着众多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查明、研究和采取防治措施。上海国土资源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比较落后,调查研究工作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十五”期间适度加强地质工作,是面向新世纪、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十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土资源部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部署,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资源、环境现状,确定“十五”计划的指导导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服务于上海宏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定位和提高人民生活与生存质量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搞好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做好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提高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促进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可行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
1、在可与周边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基本查明本区域内的基岩地层分布、构造格架和第四系地层分布,为统一上海地学界对地层和构造的认识提供权威依据。。
2、基本查明以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结构、污染及地质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环境和环境现状及其本底数据,并完成地质资源与环境质量初步评价与区划。
3、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分析的自动予警予报工程,在确保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小于5000万立方米,年回灌量不低于2000万立方米的条件下,“十五”中期起使市区地面年平均沉降量控制在10mm以内。
4、初步查明上海相邻地区地下水系统储存与开采动态条件,据此重新核算上海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完成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
5、采用高精度先进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开展地温异常区地热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试钻,力争在“十五”期间寻找井水温达40-60摄氏度地热水资源的重要突破,为上海提供新的能源和开创新的产业作出贡献。
6、建设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数字国土”工程,立足于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按“GIS”方式,建成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评价功能的数据库,逐步实现通过信息网络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
7、继续加强矿政管理和矿业秩序整顿,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规范矿业开发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依法办矿、依法治矿,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不断巩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成果。
(三)工作任务
根据“九五”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国土资源部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统一部署和上海国土资源、地质环境现状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差距,以及为实现上述发展与管理目标的实际需要,“十五”期间,首先,应当充分搜集利用本地区各部门现有的各类地质勘察、勘查与测试资料,组织进行资料的二次开发和信息的综合提炼,提高地区地质科学的研究深度和厂度,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以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方法,编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新一代地质成果。其次,在此基地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本地区的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新一轮调查评价工作。为此,“十五”期间尚需组织开展必要的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初步计划安排的主要地质项目有:
1、上海市陆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
本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内容应包括:水土资源污染问题,区域地质构造及其稳定性问题,海平面升降与海岸线冲淤问题,以及资源开发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该类调查一般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高精度测绘(GPS)和样品测试等技术方法获取信息数据,开展地质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上海市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预报工程建设通过“九五”《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的实施,全市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十五”期间,拟采用先进技术(如GPS)和配备自测仪器进行联网组经自动化的预警预报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阶段予报。
3、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与开发利用区划
上海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控制地面沉降始终是相互制约的一对矛盾,正确合理地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和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是控制地面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五”期间,应当通过对境外相邻地区地下水资源储存条件和开采利用现状调查,扩大计算范围和修正计算模型与参数,重新计算本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分布规律、开来现状和买际需求与供给可能性,编制全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区划。
4、上海市北新泾-大场地区深部地热水资源调查评价
据80年代初期地热异常初步调查表明,上海地区已发现北新泾-大场、吴泾、罗店等处地热异常带,地温梯度分别高达4―5摄氏度/100M,高出平均地温梯度 1―2摄氏度/100M,与华北地区地热开发实例比照,凡盖层地温梯度大于4摄氏度/l00M,均为开发地热资源的有利地段。以上三处地热异常带,其中北新泾-大场地热异常带,据初步调查显示,具备储存地热资源的三要素-热通道、储热层、热阻盖层,是寻找地热水资源的远景区。因此,“十五”期间,准备在该地区组织开展地热水资源调查,争取获取发现地热水资源新的重要突破。在此基础上,以高科技勘查手段为依托,编制全市地热普查规划并开展普查工作。
5、上海软土地基密集建筑及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研究
近年于,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除开采地下水外,多年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建设活动正在成为激发地层沉降加速的重要因素,这可能已是开采地下水量不大的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开展这万己的课题研究,以利完善地面沉降的对策措施,巩固控沉效果。
6、上海市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舍地面沉降)信息系统研制
上海已有的地学数据、文字图件资料比较分散,保存方法相对落后,查询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引进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研制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地学信息采集、存储与管理的数字化-“数学国土”工程。“十五”期间,主要是将陆域涉及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面沉降等地学信息,研制成系统地学数据库,为实现全方位服务的实时性和广泛性奠定基础。
7、上海市矿政和环政管理法规、规章编制
这几年来,全国性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含地质灾害)管理法规已陆续出台,但上海市这方面的法规、规章还不够健全,依法行政深感依据不足,严重削弱了执法力度。因此,“十五”期间,有必要首先在地面沉降、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法规或规章,实现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依法管理,确保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明显好转。
三、重大项目安排
“十五”期间地矿工作总经费约需6900万元,较“九五”期间 6000万元增长 15%,其中,大型项目“上海市陆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约需1600万元,“上海市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预报工程建设”约需1500万元,“上海市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研制”约需经费 1000万元。其他包括地热资源勘查等项目 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