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2021-03-30 市规划资源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嘉定新城新一轮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根据《关于上海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及6个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文件,制定嘉定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一、坚持高点站位,明确新城未来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三五”以来,嘉定新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内涵发展,城市功能、整体面貌、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基本实现“出好形象”的阶段性目标。一是城市框架初步形成。轨交11号线穿城而过,沪宁城际铁、沪苏通铁路辐射长三角,基本形成沪宁、沿江两条对外通道,先后建成S6、嘉闵高架等主干路网。嘉定新城已开发面积约75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约48.6万。二是产业发展初步成势。提升产业能级,初步形成以汽车产业为支撑、以高端制造和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产业体系。2020年,新城范围内完成税收收入165.3亿元,完成属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410亿元,工商登记企业数7.4万户,高新技术企业680家,约占全区总量的1/3。三是公共服务初步集聚。先后开办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华二初中、中福会幼儿园等名校,布局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两所三甲医院,建成保利大剧院、嘉定图书馆、F1赛车场、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高品质设施。四是生态空间初步构建。新城核心区建成远香湖、紫气东来、环城林带、石冈门塘“四大景观”,“千米一湖、百米一林”初步呈现,新城核心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称号。

面向“十四五”,对标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城要“建设成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嘉定打造“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嘉定新城将坚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边谋边动、谋后齐动”,固本培基、增强补弱,全面融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规划布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嘉定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和上海超大城市副中心。

(二)发展理念和导向

1.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拓宽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对标巴黎、东京、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新城发展模式,率先践行智慧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等“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理念,运用最前沿的技术、发展最先进的产业、打造最宜居的环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嘉定新城。

2.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重塑,推动资源要素的科学分布和高效组合,推动发展布局更加均衡、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扩大投资有更广阔空间、功能提升获得更有力支撑,更好实现“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

3.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人建城,努力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者和领跑者,把以产兴城和依城兴业结合起来,以强大的产业功能吸引人,靠完善的城市功能留住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人文品质、人居环境的优质化均衡化水平,使工作生活扎根在嘉定新城成为更多人的优先选择,努力使嘉定新城成为“五个人人”的重要实践地。

4.融入国家和全市战略布局。全面对接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全面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积极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经验,加快打造服务辐射能力强的交通枢纽;结合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治理协同,努力把嘉定新城建设成为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

5.凸显未来城市特质。注重用代表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引领新城建设,让新城展现科技范、充满未来感、更具人本价值。以智慧交通为先行示范,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抢占先机,把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社区建设治理等各方面,努力实现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借鉴超越,打造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三)战略定位和主要指标

对标上海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的要求,嘉定新城将发挥沪宁发展轴上的枢纽节点作用,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2025年初步具备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地位,到203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科技创新高地、智慧交通高地、融合发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上海新城样板。从“十四五”具体目标来看,奋力在“比学赶超”中加快新一轮建设,体现嘉定新城应有的地位和作为,比出新水平、比上新台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据重要一席。

1.产业能级大幅提升。筑牢高端制造业主阵地,联动推进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以打造“国际汽车智慧城”和长三角新能源智能汽车“硅谷”为契机,构建以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等千亿级产业和在线新经济为引领的新动能体系,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到2025年,嘉定区GDP规模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8%;嘉定新城产业总产出达到万亿级规模,其中先进制造业达到3500亿元,商贸服务业达到6500亿元。

2.科创策源功能凸显。依托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深化院地、校地合作,打造千亿级科技园,在攻克核心技术、率先转化应用、引领技术标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到2025年,嘉定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比重保持在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

3.交通枢纽功能确立。争创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开展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成为长三角智慧交通最佳实践区和示范体验区。交通枢纽功能基本确立,初步建成长三角沪宁和沿江廊道的衔接枢纽、嘉昆太一体化区域交通枢纽、上海西北翼城市级客运枢纽。到2025年,嘉定新城智慧交通覆盖率达到100%,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4.公共服务品质优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集聚相匹配、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相匹配,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市一流、长三角领先。推动一批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建成运营,多样化的住房保障供应更加有力,基本实现普惠性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建成一批高品质公共空间,举办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文体赛事和节庆活动,成为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重要承载区。到2025年,嘉定新城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达到90%,社区综合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推进乡村生活服务圈覆盖,形成5个国际国内和长三角知名的品牌赛事和活动。

5.生态环境全龄友好。率先建成“公园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无废城市”,形成以横沥文化水脉为中轴,串联远香湖、环城河等湖泊水面,共同构成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保护并完善嘉定新城河网水系,稳步提高河湖水面率,以蕰藻浜、郊环切向线、浏翔公路、嘉松北路周边生态廊道建设为绿色生态环廊,形成森林绕城、林浜共生的生态间隔带。到2025年,新城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85%以上,PM2.5年日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受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50%。

(四)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 

“十四五”时期,按照“四个高地”的发展目标,立足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链接通道,实施新城“北拓西联”扩区计划:向北,拓展至嘉定工业区北区,规划面积由122.4平方公里扩大至159.5平方公里;向西,联动安亭枢纽,以安亭北站+安亭西站为核心,形成2.2平方公里的交通枢纽功能联动区,有力带动嘉定新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一核一枢纽、两轴四片区”的新格局。 

2.jpg

图1 嘉定新城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核”即嘉定新城核心区。聚焦远香湖中央活动区,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导向,以打造国家智慧交通先导实验区为引擎,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总部园建设,率先形成无人驾驶、智慧车列等“独一份”应用场景,全面提升研发总部、公共服务、智慧治理、生态休闲等综合功能,打造新城“智核中心”。 

“一枢纽”即安亭枢纽。以安亭北站、安亭西站为核心,无缝连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沪苏城市带和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以提升长三角沪宁和沿江廊道的衔接枢纽、嘉昆太一体化区域交通枢纽、上海西北翼城市级客运枢纽功能为重点,打造站城一体化、辐射长三角的综合交通枢纽。 

“两轴”即沪宁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依托沪宁城际铁和轨道交通11号线,打造西向辐射的沪宁发展轴;依托沪苏通铁路和轨交嘉闵线及北延伸,打造西北向辐射的沿江发展轴。 

“四片区”即马东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重要承载区和老城风貌区。东部马东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站点综合开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植入高端产业功能,打造高强度开发、高密度产出、高效率运营的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北部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围绕“卡脖子”技术突破和先导产业发展,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服务辐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打造新城高端产业发展“腹地”;西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重要承载区,围绕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放大F1赛车场和市民体育公园等资源优势,打造公共体育、运动休闲和赛事活动中心,不断提升嘉定体育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部老城风貌区,围绕西门、州桥保护性开发,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底蕴,推动嘉定传统的教化文脉与全国文明城区的时代新风交相辉映。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具有显示度的新城新地标和标志性的核心集聚区的工作要求,“十四五”时期,将聚焦嘉定新城核心区和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两大区域建设,率先打造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西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大示范样板区。 

二、坚持综合赋能,着力培育独立节点城市的核心功能 

立足于服务全市“四大功能”和“五个中心”建设大局,坚持面向国际、对标一流、辐射长三角,把“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作为嘉定新城新一轮建设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功能集聚,不断提升嘉定新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突出产城融合,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功能 

1.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承接国家战略、上海方案,全力打造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三大千亿级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引入汽车“新四化”领域头部企业,聚焦氢燃料电池、新型车载智能终端、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测试、应用力度,推动传统汽车企业向“新四化”方向转型,引领全市汽车产业发展。依托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平台优势,聚焦智能感知微系统、超导量子器件与电路、人工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推进禾赛科技超级工厂、MEMS中试研发线等项目建设,率先构建集聚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聚焦高性能医疗设备、细胞免疫技术、肿瘤精准医疗等重点,支持联影医疗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超微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健康医疗产业特色功能区。到2025年,汽车“新四化”和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产出规模达到千亿级,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产出年均增长15%,三个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实现翻一番,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家左右。 

2.做强特色产业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空间,加快建设一批市、区级特色产业园,推动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向2.0版本升级,加快嘉定工业区生命健康集聚区、新城医疗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联动推进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围绕打造具有标杆效应的“国际汽车智慧城”,以嘉定氢能港、汽车新能港和汽车创新港等为重要载体,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统筹,持续提升“一城一名园”品牌效应,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内一流、长三角领先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传统园区“二次开发”和整体转型,积极推进存量用地“腾笼换鸟”和“零增地”改扩建,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新增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和5家百亿级领军企业。 

3.做优“五型经济”。把完备的城市功能转化为吸引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持续提升嘉定新城现代服务业能级。实施在线新经济倍增计划,聚焦电子商务、在线文娱、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升级打造京东无人仓等5-6家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推动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集聚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嘉定新城总部集聚区,吸引先进制造业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功能平台率先在新城集聚,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一批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加快嘉定综合保税区建设,用足用好“保税+”政策,做强高端制造、保税研发、检测维修、跨境贸易、国际分拨五大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平台。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到2025年,在线新经济总产出达到4000亿元左右,新引进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5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左右。 

4.做实创新策源功能。实施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推进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支持新城内外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协同与合作,组建长三角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放大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集聚优势,深化园区、校区和社区“三区联动”,支持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开展“一所一园”试点,协同推进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等建设,加快打造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两个千亿级科技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做强一批“大又尖”的卓越创新型企业,做大一批“小升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育成一批“新小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嘉定新城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中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加快推进温州(嘉定)科创园建设,提升长三角科交会规模和能级。到2025年,嘉定新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400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60家左右,长三角科交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 

(二)突出功能完备,打造全市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构筑与“教化嘉定”相匹配、与中心城教学水平相比肩的教育体系,夯实“百年名校”根基。加快引入和推进上海市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等引领性项目建设,打造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等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家门口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深入推进全国健康城市试点,构建整合型、高品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在推动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整合提升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引入高水平、国际化的医疗资源,迁建嘉定区中医医院并筹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定区中医医院,新建嘉定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进一步加大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力度,布局3家医学院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医养结合,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力打响“汽车文旅、魅力之城”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上海汽车文化节、嘉定旅游节、孔子文化节、马陆葡萄节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赛事。放大保利大剧院、嘉定图书馆等知名文化场馆辐射效应,引入上海交响乐团等市级院团、世界顶级院团开展巡演。到2025年,建设各级各类学校22所,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达到9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平均班额分别达到≤40、≤45、≤40;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35平方米;每千人常住人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到40平方米。 

2.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塑造长三角“独一份”的无人驾驶、智能出行等城市服务功能。重点依托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首个全球5G智慧交通示范区等城市数字化服务平台,以规划建设智能化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基于5G和C-V2X的整体车用无线通信网络等为重点方向,开展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重点开发“一环三路”智慧交通特色场景,打造远香湖无人驾驶示范环路、裕民南路“最美未来道路”一期、白银路智慧道路和沪宜公路智慧车列,率先发布智慧交通“嘉定标准”,成为长三角智慧交通的最佳实践区和示范体验区。到2025年,无人驾驶开放道路实现新城全域覆盖,智慧交通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重要承载区,努力打造长三角一流赛事中心、大众体育乐园和城市体育地标。依托F1国际赛车场和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区域的联动发展,持续承办F1国际大赛,推动F1电竞中国冠军赛落地,打造全国赛车运动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举办“上海杯”象棋大师世界公开赛、长三角体育节等专业赛事活动,启动嘉定区都市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引进培育李宁体育、乔山健身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体育品牌企业。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4平方米。 

(三)突出职住平衡,打造充满活力的居住生活空间 

1.优化城市设计。落实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运用国际设计竞赛方案征集成果,制定嘉定新城重点地区项目规划建设质量控制机制,提升新城设计和整体风貌。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注重统筹新城空间要素布局,完成新城色彩控制规划,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点亮嘉定新城“天际线”。提升雕塑、城市小品和街道景观,精细管理建筑外立面、建筑顶楼第五空间、店招店牌等,打造一批开放式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和具有独特空间设计意向、特色功能鲜明的活力街区。综合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和公共设施配套等布局,联动推进新城住房规划建设,优化新城用地结构和布局,推进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提高重点区域开发强度。到2025年,职住平衡指数达到100%、规划覆盖率达到100%,规划实施率达到80%,美丽街区在建成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提升居住品质。进一步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一批高品质、特色化的国际社区、创业社区和高端商品住宅,面向主导产业重点人群,结合轨交站点TOD开发,优化住宅户型比例,全面提升住宅品质,增强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提高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探索地铁上盖租赁房,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和产业园区配建租赁房,保障人才和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需求。实施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稳步推进马东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等“城中村”地块开发。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商业综合体功能和社区商业布局,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时尚经济和夜间经济,丰富商务、休闲、酒店、早餐网点等生活业态,打造便利的生活配套网。加快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到2025年,新增住房供应350万平方米、3.5万套左右,完成以直管公房、售后公房为主的老旧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完成100台左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 

3.集聚高素质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系统整合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市级部门有关优化新城人才落户和居住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新城特色人才落户,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持续加大新城公共服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卫生领域的领军人才,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生活补贴。积极培育技能人才,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发展,鼓励科研型企业、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上海大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探索建设新型高职,支持上海大学建设微电子学院,积极培育新时代的“嘉定工匠”,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持续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深入创建创业型社区和充分就业社区。到2025年,新城核心区人口密度达到1.2万人/平方公里,就业密度达到8万人/平方公里,全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0名、海外优秀人才1000名。 

(四)突出生态宜居,打造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生态环境 

1.构筑绿色空间。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注重生态资源空间布局、生态品质和效益的提升,构建森林连片+农田水网为主的绕城生态走廊“一环”和娄塘历史文化生态廊道、沈海高速城镇生态发展廊道的绿色空间新载体,形成田园水林湖一体化的大生态格局。以高于中心城的标准,打造示范公园城市,推动新城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加强公园绿地与文体功能融合,完善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乡村公园)组成的城乡公园体系,提升远香湖紫气东来公园、嘉北郊野公园等品质,新建5座城市公园。完善绿道网络,建设一批服务市民的市级绿道、区级绿道,推动区域生态景观成片联通。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新增骨干绿道50公里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步行5-10分钟有绿地、骑行15分钟有景观、车行30分钟有公园。 

2.畅通蓝色水网。依托“十字加环”水网,改善水生态和亲水环境,有序推进横沥文化水脉规划建设,畅通水系链接,着力构筑“水、绿、文、产、城、景”融合一体的绿色生态示范工程,展现河湖相串、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特色。大幅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完善上下水基础设施,加快永胜水厂扩建、嘉定区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实施菊园新区都市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先行在新城核心区和东部产城融合发展启动区建设海绵城市样板工程。到2025年,新城区域内河湖水面率达到8.93%,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35%左右区域基本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镇管及以上河湖优于Ⅲ类(含Ⅲ类)水体比重达到60%,生态生活水岸占比达到80%,骨干河道和主要湖泊公共空间贯通率达到80%。 

3.打造韧性城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滚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空气、土壤等重点领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生态安全。构建弹性适应、具备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空间,加强新城综合防灾和安全风险管理,确保城市安全。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水、电、气、通信等市政设施,开展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区域架空线入地和综合管廊建设。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开展“低碳城区”试点,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建设,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持续改善市容景观,构建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置的有效闭环,切实提升湿垃圾、干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理能力。到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超低能耗建筑面积累计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率达到100%,土方区域内统筹平衡比例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冲洗率达到95%。 

(五)突出交通便利,打造无缝衔接长三角的交通枢纽网络 

1.构建辐射周边的交通枢纽体系。全力打造安亭枢纽,以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和沪通铁路客运功能为基础,结合沪苏通铁路安亭西站能级提升和市域铁宝嘉线、嘉青松金线规划建设,推动轨交14号线西延伸前期工作,推动形成集国铁、市域铁、轨道交通、中运量客运、长途客运和常规公交于一体上海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嘉定北枢纽周边TOD开发强度,努力建设成为集轨道交通、公交换乘、居住休闲、娱乐消费为一体的枢纽节点。 

2.构建快速畅达的内外路网体系。构建“三横四纵”对外高速干线网络(“三横”,即S22嘉安高速、G1503北段、S6沪翔高速;“四纵”,即G15沈海高速、沪嘉快速路、嘉闵高架路、S7公路),启动沿伊宁路-浏翔公路-绿意路-G15沈海高速的辅环项目,加快沿宝安公路-浏翔公路-绿意路-嘉松北路形成快速环线。配合推进嘉闵联络线建设,建设S5伊宁路立交,启动研究S5沪嘉快速路抬升工程。继续配合推动S7沪崇高速二期高架和地面道路建设,配合开展S22嘉安高速前期研究。推动形成“三环多射”内部路网体系(内环,即清河路-环城路-嘉罗公路-沪宜公路;中环,即胜辛路-胜竹路-澄浏公路-叶城路;外环,即G15-绿意路-浏翔公路-伊宁路;射线通道形成多联格局),加快优化地面路网系统,重点推进新建陈家山路,和硕路延伸,拓宽改建嘉新公路、树屏路等项目,启动嘉定新城道路交通改善治理,解决重要节点拥堵问题。结合沪苏通二期徐行货运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货运体系和货运通道,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到2025年,主次干路规划实施率达到90%,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含中运量)达到25%,全路网密度达到4.5-4.7公里/平方公里。 

3.构建立体多元的公共交通体系。立足出行便利,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全力配合推进嘉闵线建设及北延伸段前期研究工作,加快中运量示范线规划建设。新建澄浏中路叶城路公交首末站等一批场站,有序规划建设交通枢纽公共换乘(P+R)停车设施,提高重点区域停车配建指标和停车共享范围。结合生活性居住片区及商业片区街道,试点特色步行街区建设,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持续推动沪宜公路、胜辛路合乘车道的示范应用,加大新能源客车推广使用力度。到2025年,新城范围内公交新能源车辆比率达到100%,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到5000个、加氢站数量达到5个,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0%左右,公共汽电车进场率、新建或改扩建城市主干道公共汽电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和公交中途站实时到站信息发布率均达到100%。

(六)突出治理高效,打造数字赋能的现代治理样板 

1.展望未来智慧生活。加快建设新时代智慧城市,率先将现代创新技术应用到新城生产和生活实践,积极推进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形成一批可体验的示范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智慧标杆企业、商圈和居住社区,让新城展现科技范、充满未来感、更具人本价值,引导市民未来生活方式转变。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坚持“全覆盖、全连通、大容量”的高标准,构建高速、移动、共享、安全、泛在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扩大智慧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智慧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推动智能网联应用、探索医疗影像互联网诊疗服务,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方便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到2025年,智慧城市示范项目、试点应用达到100项,累计建成1000个左右的5G宏站,新城道路信息通信管道覆盖率达到90%。 

2.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以城市数字化整体转型带动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聚焦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把嘉定新城打造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领头羊和样板区,建设辐射长三角的数字之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水平,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全面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动办,确保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全面强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物联感知汇聚、实战平台建设、智能应用场景开发等工作,重点加强城市神经元智能感知节点部署,积极推广IPv6互联网协议应用,加快推动B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等建设;优化城市交通数字化治理,推动实现城市交通全要素、全状态、全周期智能化管理;完善新城网格化和全勤网格体系,提升综合发现、专业执法、联合处置的能力,以“绣花”般功夫提升新城精细化管理水平。 

3.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优化新城“三级平台、五级网络”,做实实体功能、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社区综合服务圈建设,提升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打造管办服于一体的“一网优服”体系,履行好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职能。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建设一站式、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打造具有嘉定特色的“我嘉•邻里中心”,推动管理服务资源下沉片区,做实生活服务功能,满足覆盖全年龄段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切实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新改建一批功能丰富、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标准化集贸市场,满足社区综合服务圈需求。到2025年,社区综合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以上,每千人社区商业配套面积达到1200-1500平方米左右。 

三、坚持聚焦重点,为新城发力提供空间承载和项目支撑

把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作为“新城发力”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工作抓手,制定新城滚动成片开发计划,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嘉定新城早出形象、快出功能。

3.jpg

图2 嘉定新城重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一)三大样板示范区 

1.远香湖中央活动区。突出“城市融入自然、自然导入城市”的理念,持续提升远香湖和紫气东来景观带等生态优势,建设湖区地标建筑群、滨水文化景观和大型公共绿地,以文化内核赋能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休闲空间建设,打造具有标识度、宜居度、美誉度的城市会客厅。打造和提升砂之船——现代奥莱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重塑台北风情街、东云街和西云楼等消费功能,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后街经济和夜间经济。高起点开发建设高档商务楼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总部园和“一环三路”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新城“智核中心”。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规划建设,打造中央商务区协作区和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支持大型国企在园区设立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引进和聚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等各类总部以及金融、会计、律师等知名机构;加快东方财富嘉定总部、海创嘉定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约200亿元。 

2.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以“三生”融合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依托现有丰富的生态片林、河流水系等生态资源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平台,聚焦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做强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与智能网联汽车强化联动,建设集智创产业中心、智慧生活街区、数字化服务中心、研发总部片区和企业花园办公区等为一体的智慧产业社区,打造以生态型科创产业为特色的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约200亿元。 

3.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挖掘西门老街历史文脉,整体保护地区空间格局,突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韵味和特色,实现传统保护与现代功能的融合,形成文化休闲、创意、商业、旅游和居住等多功能复合的活力文化街区。规划面积约16公顷,“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约50亿元。 

(二)五大重点发展区域 

1.东部产城融合发展启动区。依托嘉闵线建设,推动实施站点TOD开发和沿线周边圈层式发展,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健康医疗等产业方向,保留一批效益高、贡献大、潜力足的企业,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出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质企业,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形成东部产城融合发展启动区,助推马东地区整体转型升级。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额约200亿元。 

2.北部科技驿站(包括朱桥片区和徐行片区)。朱桥片区以居住配套、公共服务和研发产业为主,着力打造“联影科技小镇”和新城北部地区综合服务中心;徐行片区以研发产业和总部办公为主,打造集创新创业、宜居宜业、智能智慧于一体的“智能传感数字港”。朱桥片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额约600亿元。 

3.安亭枢纽功能联动区。以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和沪通铁路客运功能为基础,强化区域整体开发和联动发展,依托枢纽建设,发展创新研发、医疗服务、商务展示及生活配套等综合功能,形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嘉昆太及周边地区的上海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总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额约150亿元。 

4.嘉定老城历史风貌区。推动嘉定老城历史风貌区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品牌、海派小店品牌、疁城文创品牌,加快培育新兴消费业态,积极塑造市民生活的宜居空间、体现人文的休闲胜地。突出老城林荫道系统的完善,开放共享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提高城区绿视率,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城绿交融之美。规划占地面积3.9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额约20亿元。 

5.横沥文化水脉。加快启动滨河全线贯通工程,制定完善横沥沿线公共空间、慢行通道的全线贯通方案。结合城市功能,构建横沥两侧及腹地区域的慢行活力网络,提升滨水岸线亲水性与环境质量。全长23.8公里,2021年一期工程预计投资额约4亿元。 

(三)重大项目 

经梳理,“十四五”期间,嘉定新城预计可完成投资2500亿元左右。其中,三个样板示范区和五大重发展点区域共涉及58个重点项目,预计可完成投资1425亿元左右。 

为进一步体现引领和聚焦,形成嘉定新城二十大功能性项目,预计可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纳入全市重大工程推进机制予以保障。一是产业功能类项目8个,预计投资约470亿元;二是综合交通类项目4个,预计投资约470亿元;三是公共服务类项目5个,预计投资约43亿元;四是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类项目3个,预计投资约22亿元。 

四、坚持全面提速,落实新城建设的工作职责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嘉定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产业和城建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相关委办局和相关街镇主要负责同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规划资源局。组建嘉定新城规划建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和处理。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由分管区领导定期召集工作专班工作例会,重点议题提交领导小组决策。 

(二)加强统筹管理 

优化新城扩区后的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各方能动性和创造性。所有涉及新城规划的责任单位要按照新城的总体定位,坚持“全域谋划一盘棋、全城规划一张图”,推动各项专项规划落地落实。针对各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研究制定差异化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机制,明确各部门、各街镇和相关平台公司的责任分工。统筹土地利用计划和资金平衡方案,以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建设为先导,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与地区开发建设同步。组建嘉定新城专家顾问组,推广社区规划师,设立重点地区技术咨询顾问。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节点化的要求,重点完善责任分工、跟踪督办、评估考核和问责追责等机制,确保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形成有集中度、显示度的阶段性成果和富有特色的热点亮点。让新城建设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赛马场”,让有冲劲、有思路、有办法的干部加快成长、脱颖而出。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加大新城规划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着力营造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政策保障 

1.制定更加精准的专项政策。加快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内实施的29项高含金量政策的解读和研究,加快推进政策落地,全力争取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利好政策在新城加以复制推广。加快构建“1+4+X”产业政策体系,助力嘉定新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用好市级部门政策的同时,进一步稳定工业和研发用地的比例和规模,推动零散产业区域的优化布局,通过平移整合、动态平衡等方式,提升区块整体开发能级。加大规划土地保障力度,提高开发强度,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全区用地计划向新城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倾斜。加大产业“标准地”供应力度,鼓励采用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方式使用产业用地。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区级财政对新城建设支持力度。在市级部门指导下,按照综合性节点城市要求建立健全新城统计体系,确保新城建设可量化、可考核。 

2.建设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监管执法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统筹营商环境、企业服务、投资促进等工作,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突出并联审批、容缺后补等环节,对重大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