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版总规编制,看规划人的责任和精神力量:专访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 发布日期:2021-10-30
从两版总规编制,看规划人的责任和精神力量:专访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
2021-10-30 规划上海SUPDRI
卷首语
“口述历史”栏目,旨在通过与城市发展亲历者、规划行业前辈近距离地“面对面”交流访谈,以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和多维的视角,生动呈现上海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的“城、事、人”。
2021年9月8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上海城市规划口述历史工作,上海市规划院的青年规划师和院原总规划师熊鲁霞一起,围坐在老局长、老院长夏丽卿身边,仔细聆听《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简称“86版总规”)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简称“01版总规”)两版总规编制过程中的“人”和“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历经“86版总规”“01版总规”和“上海2035”三版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其中,夏丽卿亲历了“86版总规”和“01版总规”两版总规的编制工作。这两版总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凝聚了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凝结了每一位规划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两版总规背后的“人”和“事”,展现了规划人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精心规划”的心路历程。
交流现场
壹
规划人的职责:
改造和建设上海,使之建成符合国家各阶段目标的城市是首要目标
维护公共利益是责任所在
远大的理想要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
规划人是如何克服当时的困境,制定目标、描绘蓝图,为上海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呢?两版总规的成果,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远大理想要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这既是总规编制的要求,更是规划人的基本素养所在。
远大的理想来自于:对国内外情况的了解,对国家战略要求的认真学习和贯彻,对城市基本情况的掌控。一直以来,上海市规划院设有专门部门翻译和研究国内外资料,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和一起工作。夏丽卿说:“当时,规划院的情报室非常重要,我们有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翻译,每天有专人收集和整理资料,把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整理给规划设计师作为参考。”
夏丽卿谈到,当时有一个词——“赶超”,很流行,我们提出要赶超伦敦、赶超东京……通过对标这些城市,提出上海的发展目标。但在实际的规划编制中,没有哪个城市的经验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我们必须根据本市发展的具体问题,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实施路径、有效措施和可操作的内容,分阶段提升。
贰
规划人的精神力量:
事业为重、无私奉献
坚韧不拔、不畏困难
专业积累的底气
总规方案的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每一位规划师能够对各自负责的领域有深入的调研和长期的跟踪积累。当谈起各个专业条线的规划师时,夏丽卿赞叹到,他们平时的工作,除了自己在单位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好与专业单位的技术对接和探讨。这样一来,通过平时对困难和问题的深入了解,解决问题的措施就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积累。
勇当无私的“多面手”
当时的规划师既是制图工,又是裱图工,更是会动脑筋的设计师,同时还要做好大量的协调工作,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在浦东新区总规成果上报国务院的前夕,规划师们连续熬夜绘制规划蓝图。上报当天凌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福州路的寂静,两位年轻人敲开了一家图片社的门,请师傅把手绘规划图拍下来,然后快印成大幅照片。最终,这份加急印制的汇报材料赶上了飞往北京的最早航班。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浦东新区总规方案获得一致通过,为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图(1990年)
用双脚丈量城市
夏丽卿谈到,1963年,她刚刚参加工作,那时整班新进人马全部参与了现状调查。大家用了很长时间,走遍整个中心城区,依靠两条腿来丈量城市,最终形成了4本现状图集,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两版总规在编制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现状调研,研究发展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化的手段,很多事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比如交通规划,现在有交通模型,很方便,但当时还没有这些高科技手段。为搞清交通流量和流向,只能站在马路上一辆车、一辆车地数,并记下车牌号,跟踪了解车辆去向。资料的收集整理,也完全依靠人工,发放调查表,填写、汇总后再做成卡片。当时规划院交通室的办公室全都是一串串挂起来的数字记录卡,大家戏称为“腌带鱼”。
叁
规划人的团队协作: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总规是团队共同参与的成果
总体规划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成果,也不是一个部门、几个部门的成果,而是所有参与总规的规划工作者的成果,是团队的力量。夏丽卿谈到,在总规编制期间,市规划院内部不同专业技术部门之间都是毫无保留地充分讨论、相互协作。方案不是仅限于技术审查会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讨论。与此同时,规划院每个科室与规划局相应处室“挂上钩”,随时可以沟通。这些为顺利推进总规编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规内容中不少创新点,包括一些观点、概念和理念,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如“01版总规”编制中,决定取消“卫星城”的提法,改成什么呢?当时也曾考虑过“辅城”“副城”等想法,最后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为“新城”,以更好地发挥区、县力量,提升城市功能。
“01版总规”提出的市域城镇体系
总规是各委办局共同研究的成果
“86版总规”的编制任务,主要由市规划院承担,各委办局共同参与研究。夏丽卿谈到,“当时在规划院,与每个委办局都有一到两人负责对口联络。对外联系委办局,对内对接自己的相应处室,都是一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团队的风格。”在“01版总规”的编制中,有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如人口规模、综合交通、长三角交通衔接、港口布局等,大家充分讨论,统一思想,并形成共识。正是得益于广泛的参与和多方的协调,以及团队的协作推进,上海总规内容的视野更加宽广。
“01版总规”方案评议会与专家审查会
市民的关心是对规划事业的最大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两版总规的编制,非常重视市民意见,都曾组织了多次汇报展览,召开现场座谈会,深入听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群众的意见,使规划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1982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总规方案展示,有6万多市民前来参观,不少人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我们统一收集整理并作研究,加以吸纳。尽管很多老百姓提的都是自己家门口的事,但汇报展览使他们更有信心,相信上海会越变越好。”令夏丽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总规的宣传,除了总规展览会之外,还专门制作了纪录片《上海的明天》,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现状情况和“86版总规”方案的主要内容,这既是总规上报的附件,也是对市民的宣传材料。
“86版总规”
汇报展览会上向市民讲解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汇报展览会内部参观券
(1982年)
“迈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方案征询展示”(1994年)
夏丽卿回忆着两版总规的点点滴滴,由衷地说:“我为我是一个规划人而感到自豪。”对于上海的2035,她希望规划人能继续脚踏实地,助力上海实现卓越全球城市的远大理想。她说:“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远大目标究竟通过哪些路径一步步实现,是年轻规划人面对的新挑战。”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维护好公共利益是规划人的工作宗旨;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始终是规划人的责任所在。座谈中,夏丽卿对青年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她谈到,作为规划人,在新的征途中,各种困难和矛盾肯定会一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而行。但是,在上海两版总规的编制工作中,所展现的规划人肩负的使命责任和具备的精神状态,都是我们不可以丢的。规划工作还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要有处理事情、协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我们的规划成果才能综合扎实。她希望广大青年规划师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和力量,结合新时期的发展情况,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本文还参考了《上海城市规划志》《承前启后,三版总规指导上海城市建设》《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夏丽卿:上海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始末》《理想的坚持与方法的探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70年》等资料;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由上海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市城建档案馆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