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创新服务,促进发展勇于担当——市规划资源局鼎力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2-05-09
应对疫情创新服务,促进发展勇于担当——市规划资源局鼎力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行时
2022-05-09 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
为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了《关于抗疫情促发展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规划资源实施措施》(沪规划资源规〔2022〕4号)(以下简称《实施措施》)。《实施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引领和实施保障、落实用地保障和土地供应、强化前期准备和技术服务、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管理等共七部分十五条,对市、区重大工程和公共卫生等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上海轨道交通作为《实施措施》的试点实践及应用推广平台,在市规划资源局的创新探索、悉心指导和精准服务下,诸多前期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得以顺利化解,为复工复产阶段大力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力量统筹调度、协同推进,提供专班专人服务。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已经成立市区两级专班,建立“三会”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了“周周练、月月考、重点补”的工作节奏,领着项目跑、跟着节点走。市规划资源局还为每个项目配备了一名“项目经理人”,为项目提供“007”(每日自零点至次日零点,一周七天)跟办服务,指导项目持续优化工作任务流程。4月份,连续三周召开申通专场综合推进例会,聚焦整体推进情况,分析研判重点工作、重大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审批审办。充分发挥整合资源优势,召开了三场专题协调会,靶向精准研究永农补划、建设方案稳定、停车场空间复合利用与综合开发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还组织了二场方案品质提升会,与设计团队一起研究13号线西延伸、23号线一期、崇明线一期等项目景观设计方案,推动实现“整体风格重协调、节点方案显特色”的设计理念。
项目管理守正创新,过程管控精细闭环,持续完善项目全流程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卡”作为成熟的项目管理工具,细化明确项目的计划表、责任人、流程图和状态栏,起到了挂图作战、对表推进、守牢节点、逐一销项的过程管控作用,已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审批中全部应用。市规划资源局又对原有“项目管理卡”全面升级优化,2.0版本增加了“问题项”“警示器”等功能,及时解决掣肘问题。
无缝对接落实规划衔接,实现耕地保护与项目用地“双保障”“双提质”。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崇明线一期等工程都是纳入今年全面开工计划的市重大项目。4月初,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市政处主动与申通地铁建设集团对接梳理项目占地情况。4月20日,市规划资源局分管领导亲自召开专题会,指导稳定项目建设方案,衔接保护耕地优化完善工作,既保证耕地补划落地落实,又推进了项目用地审批提速增效。
申请事宜有求必应,政策落地日接日结。崇明线一期金吉路站选址调整方案已经稳定,正处于专项规划调整编制报批阶段,获悉被征地企业将在5月中旬召开董事会,如果能将征地事宜纳入董事会议题,预计征地工作将提速6个月。5月5日,劳动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申通地铁建设集团迅速召开班子及全体中层干部会议,集体专题学习《实施措施》,解读文件精神,宣贯政策红利,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现学现用,项目公司负责人现场拎起电话,向市规划资源局市政处咨询金吉路站用地边界确定的路径,市政处当场指导提前开展土地权属调查。当日下午提交的土地权属调查边界确认申请,当日晚上9点即取得土地权属调查范围边界确认单。
瞄准“三高”设计导向,推动“1+1+1+N”众创联创模式,着力提升新一轮轨交项目建设品质。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项目坚决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是关键。在市规划资源局的指导下,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崇明线一期等项目,各自成立了由一个设计总承包单位、一个地面景观总策划单位、一个站点内饰装修设计单位、多个建筑景观设计团队组成的多专业众创联创团队,正在按照“一线一风格、一站一方案”的目标,从功能优化、地区融合、风貌提升、便于维护、分期实施等多维度一体化研究工程设计方案,全面考虑地下地面地上、点线面、近远期衔接,项目的艺术性、人文性和特色品质值得期待。
西岑站(17号线、示范区线)
用地先行促进度,一体设计保质量,统筹实施方案设计与分步办理。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工程红卫河风井、封浜风井,以及崇明线一期工程1#大小盾构转换段、2#大小盾构转换段涉及农用地,因结构优化、施工工艺革新、避让地下管线等因素,用地范围进行了微调,按照年内全面开工的目标倒排节点,必须在5月初审定设计方案,第三季度完成农转用审批。上述项目在景观方案未完成深化的情况下,为保节点,市规划资源局反复论证用地边界,在满足功能需求、集约节约用地等要求的前提下,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已完成设计方案审批,确定了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和用地边界,先行开展农转用工作,正在开展征地预公告。18号线二期江杨南路站、21号线东靖路站等六个站点考虑到二季度开工在即,在一体化设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急项目之所急,统分有序,地下和地上工程分层供地、分步审办,上述六个项目已于5月4日前全部取得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准确踩上开工计划节点。
21号线一期工程二季度开工站点
全程“路演”,“云端”协商,推进落实统一以“三调”底版办理用地审批。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庙行停车场的规划土地意见书是以“二调”为底版报批的,即将申请用地审批。4月中旬,市规划资源局决定将该项目作为落实自然资源部新政的“第一只螃蟹”,市政处会同用途实施处、测绘调查处、成果办、市登记中心、宝山区规划资源局一起“云会商”,从用地边界确定、土地权属调查、地类认定、耕地占补平衡、数据接口、组卷、报批等全流程全口径梳理演绎,扫清新旧规定转换可能出现的障碍,保姆式、手把手指导手续办理,完美实现了新旧政策的转换衔接。
庙行停车场“二调”底版调查报告书、庙行停车场“三调”底版调查报告书
创新容缺审批模式,合理调整公示程序,推进建设项目提速增效。疫情期间,在建设基地现场公示确实无法达到规定要求,成为拦在项目前期工作面前的关键障碍。市规划资源局以13号线西延伸红卫河风井作为案例,综合分析研判,探讨论证暂不公示、先行容缺审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条件、兜底保障要求,并纳入《实施措施》。5月4日,红卫河风井顺利取得规划设计方案批复。
红卫河风井意向外观
疫情期间问题导向,足不出户先行报批,创新审批方式。疫情期间的封控措施,给报批工作带来了加盖印章困难等问题,部分流程成了“卡脖子”环节。市规划资源局及时调整策略,对无法线上申报材料因防疫管控无法加盖电子签章或者实物印章,允许建设单位使用未签章材料先行线上申报,大幅提高效率。自4月份以来,13号线西延伸封浜风井、芳乐路站站本体等11个规划设计方案申请,以及12份边界确认单申请,悉数按此完成,为后续工作预留时间。
封浜风井意向外观
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是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助力低碳绿色出行的实践行动。申通地铁建设集团将在市规划资源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握政策红利,保障项目开展,锚定全年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力求实效,为推动城市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