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土地执法监管机制研究——闵行区城乡建设动态监测简介

2022-09-28 上海规划资源执法

编者按:闵行区积极探索“智能监管+网格联动”的新型土地执法监管机制,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期“一区一品牌”将介绍闵行区在新型土地执法监管机制研究中形成的有益经验。

一区一品牌

1.png

一、新种类土地执法机制探索构建

传统的土地执法监察手段主要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来完成,不仅工作效率低,还会出现执法地块与实际违法地块不符等问题。闵行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2016年开始,采用无人机(精度0.1)、卫星(精度0.3-0.5)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全区违法用地及城乡建设动态监测目标,并将监测结果通过大联动系统平台,主动推送给街镇城运中心,形成联动机制,有效提升违法用地的发现率与处置的主动性。

2.jpg

二、多层级业务对象信息共享交互

局外涉及区公安、城管的房屋变化、区水务局的河道变化、区绿容局的植被变化、区农委的塑料大棚变化、各街镇疑似违法案件等信息数据(包括图斑数量、面积、各街镇分布情况、图表等),每月研判分析归纳汇总,形成月报专题信息共享机制,定时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辅助开展日常业务工作。

3.jpg

局内涉及土地变化图斑经过合法信息比对,筛选出疑似违法图斑,通过核查软件及时到现场拍照核查与分析定性,核实是否有违法行为发生。针对有违法行为的,将图斑位置、照片等信息形成违法案件发送给区大联动中心,由区大联动中心及时派发给各乡镇街道及网格化人员,乡镇街道及网格化人员对违法案件的当事人积极做好思想工作,争取违法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不支持工作的当事人开展警示约谈、启动问责等工作,全面落实自然资源保护主体责任,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遏制乱占耕地、绿地等违法行为出现,促进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

4.jpg

三、精细化项目成果效益强化拓展

通过新的执法监管手段,改变了过去仅仅靠群众举报、媒体曝光、脚跑眼看等传统的执法手段,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测体系,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5.jpg

以2021年数据为例,2021年城乡建设动态监测共完成影像数据成果12期,发现城乡建设动态变化图斑25574块,面积15099.74公顷。将城乡建设动态变化图斑与下发的692个2021年“部市卫片执法”图斑比对分析,共计自主发现688个,发现率达99.4%。同时,以开展的农村乱占耕地调查为例,闵行区违法占用农田建设房屋的行为仅占上海市整体的0.5%,是整个上海市涉农区中最少的,充分反应城乡建设动态监测项目的作用性。

2022年,闵行区拆违办对该项目发现的577处变化图斑进行了核实, 其中166处为建设工地配套临时建筑,涉及面积47万,已纳入临时性建筑动态管控;4处新增违法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已落实整治。

新的执法监察机制紧扣稳经济发展和保绿色生态“两条底线”,有助于当地政府理清发展思路,优化执法查处流程,引导人民群众合法合规利用土地,做到发展不断路,资源不流失,生态不破坏,民生能保障,大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文明城区建设,为推动建设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