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新时代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

 2023-11-01 市规划院名城研究中心

  为落实好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保护传承历史风貌,以及加快构建上海高质量发展格局等重要指示精神,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2023年10月29日,守正创新 新时代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专家咨询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成功举办。会议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学者交流讨论,从新时代城市更新内涵、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城市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经验的分享,为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传承出力献策。

  上海市人民政府张小宏副市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杨保军总经济师为本次会议致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张玉鑫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德高副院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国际建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利院长、华建集团华东建设设计研究院张俊杰总建筑师做主旨报告。会议邀请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文化旅游局、市房屋管理局等市级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各区规划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各高校、设计单位以及开发企业等出席。

 会议致辞

1.jpg

  张小宏副市长致辞中指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应地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保护责任和文化传承使命。

  张小宏副市长强调,需要认识到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仍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面对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关系的处理问题。当前上海城市建设正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往往也是历史风貌资源密集的区域,统筹保护和发展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思维、创新手段、改进作风,以高度的使命感,妥善处理更新和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是更新的基本前提,更新是保护的重要路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面对如何更好地盘活利用历史风貌资源问题,上海一方面不能只是简单的保护保留,更要充分依托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进一步提高活化利用的水准,充分挖掘内在文化价值,充分展示城市历史风貌,充分展现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另外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机制的创新,为历史建筑赋予更多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探索在长周期内实现资金平衡,探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png

  杨保军总经济师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以“守正创新,新时代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守正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势,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以古为新,古为今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杨保军总经济师提到,上海1986年获批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完善覆盖全域的保护对象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地方保护立法,逐步构建多层次的保护规划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历史风貌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施路径。新时代、新征程,上海这座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既迎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相平衡的严峻挑战。第一要以大历史的宽度认识新时代城乡文化保护传承的“上海价值”。第二要以大文化的高度讲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上海故事”。第三要以全社会的广度实现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上海样本”。

  主旨报告

  本次专家咨询会共有5个主旨报告。围绕会议主题,涉及新时代上海城市更新、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的数字应用、上海保护更新创新实践、首都规划的传承与使命等5个方向,分享在新时代下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精彩实践。

 新时代城市更新:上海实践与未来展望

3.jpg

  张玉鑫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玉鑫局长不仅对上海长期以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还对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做了深刻解读,同时着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要求和2035总体战略,阐述了推进上海历史文化遗产高标准保护、高品质利用、高水平传承的全面思考,提出建设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上海全域历史风貌保护大格局的目标构想,以及“以用促保、强化文化之魂”的基本理念,强调了保护集中承载名城价值的特色遗产、完整展现上海悠久历史与文化脉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未来工作重点。

  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创新发展

4.jpg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副院长从历史城区保护概念和思路出发,溯源了历史城区基本概念、演变规律和规划方法,结合自身在北京、广州、平遥、苏州等城市历史城区的实践案例,指出了当前历史城区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论述了从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应对策略。最后对上海的保护提出自己的思考,指出一是要整体保护,因为历史城区的价值、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要强调有机更新,强调凡是历史性的保护,都是时间换空间。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设计中的数字孪生应用

5.jpg

  张  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张利院长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孪生在城市发展中的生动场景和无限可能,系统阐释了物质空间数据、实际生活数据、数据的归因、未来场景预测的四个阶段特征,提到数字孪生能体会出真正来自人的真实感受,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感受到数字技术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带来的广阔空间。

  保护更新 共生迭代:历史场所中的建筑更新实践探索

6.jpg

  张俊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张俊杰总建筑师详细介绍了上海近年来广为关注的一些代表性案例,展示了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上海通过鲜活的保护更新实践,落实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总体要求,实现从静态向活态,从单体更新向区域更新,从历史保护性建筑向现当代优秀建筑价值保护、保存和发展,从粗放政策向创新精神的逐步转型。

  首都规划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  

7.jpg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石晓冬院长详细介绍了首都规划,指出首都规划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治国方针和理政策略。石院长从体现国家制度、服务国家功能、传承中华文化等维度,为我们回顾了北京历版总规的历史传承,清晰地介绍了首都规划 “四梁八柱”的体系和“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规划方案,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根本。最后还从规划治理的两个“一公里”,即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视角,阐述了近年来首都规划的关键把握和利益统筹。 

8.jpg

  参会领导专家合影

9.jpg

  致辞环节主持人:徐明前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10.jpg

  主旨报告环节主持人:张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