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IC平行会场一 ——“区域协同和都市圈规划”平行会议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3-12-08
MPIC平行会场一 ——“区域协同和都市圈规划”平行会议成功召开
2023-12-08 市规划资源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要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要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为更好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引领支撑、资源统筹、法定约束作用,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设立“区域协同和都市圈规划”平行会场。2023年12月4日上午,来自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主论坛的国际专家们,共话区域协同、都市圈规划实践等议题,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上海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平行会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王新哲、总规划师张立主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出席会议并致辞。孙珊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层次协同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等五大任务推动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近年来,上海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系统性推进跨行政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特别是开展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区域的规划实践经验进行深度交流,进一步汲取各方的智慧,共同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未来探索路径。
主题报告环节,6位来自国内知名研究院校和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协同和都市圈发展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做了题为“区域协同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重要议题”的主题报告。认为区域协调与都市圈规划有三个重点议题:一是战略议题,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承载区,需要全面提升高层次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安全韧性能力,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圈;二是空间议题,以实现高质量、一体化的大都市圈空间格局为目标,协同构建区域支撑网络,协同增强区域韧性,协同促进空间战略融合;三是规划议题,在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建设与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中国特色的大都市圈规划治理模式,以空间规划为平台引领规划治理创新。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以“都市圈鼎托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为题,分享了“都市圈是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鼎”的观点。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形成的高度同城化地区,是城市群的核心区。没有都市圈支撑的城市群难以形成。我国部分城市群规划因规模太大,从而回归到都市圈建设上来。他认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应抓住同城化效应、近远程驱动效应、梯度爬升效应等三个综合协同效应,要做强做精都市圈、留足生态空间、肩负低碳责任、以水定城定圈、提升文化传承品质。
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分享了题为“更好推动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的报告。认为都市圈、城市群都来自于1980年代初讨论的“经济区”问题,都市圈本质上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没有固定的行政边界,是一种弹性的市场经济组织。比如长三角城市群,可以有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都市圈,彼此边界可以互相交叉。当前需要关注都市圈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都市圈的范围如何界定,一小时通勤圈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在2-3万平方公里,但是有一些发展历史比较久的都市圈范围可以更大些,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划定都市圈的范围;二是都市圈规划要突出重点,尤以基本公共服务、交通运输设施、生态建设三方面为重点。但这种“增长极”战略很可能产生都市圈和非都市圈之间的壁垒,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近十年来部分省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城市,其背后隐藏的地区共同发展的课题值得关注。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的主题报告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规划的基本考虑”。他以缘起、嵌套、特征、规划、关键五个主题词对首都都市圈做了系统阐释。“缘起”体现在京与畿“功能疏解”的历史逻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和怎样建设首都的底层逻辑。“嵌套”体现在都与城的空间嵌套性、京与畿的功能复合性、历史-现在-将来的动态变化性。“特征”体现在京津双核通勤圈重心突出,但是中小城市跃迁缓慢、轴向发展趋势明显而连绵不足,产业疏解承接有序推进但网络联系仍不充分,环京跨界通勤形成“扇面+廊道”结构、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平台。“规划”的特殊意义是建设强国之都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首都都市圈规划发挥底盘支撑、全局把控和综合调配的作用。“关键”的要点是如何界定环首都50公里、100公里、150公里三个圈层的内涵体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以“城市群功能的转型与空间组织方式的变化”为题,分享了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经验。从文明交往和结构主义的视角,总结大湾区广深双都市圈的关系经历了广深体系、省港体系、港深+港穗体系的阶段演变。区域内三种江海互动沉积形态塑造了三类都市形态,其中,广州都市圈体现为强府城与平原地带塑造的强核心簇群形态,深圳都市圈体现为强工业化、弱府城与丘陵地带塑造的多中心分布式形态,珠西岸则是大江强阻隔与弱府、弱工业化结合塑造的多中心环布式都市圈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正在从以生产为主导的转换体系向以创新为主导的转换体系转变。在创新时代,需要以科研机构的确定性和区域网络的多元性对冲创新的不确定性,寻求在动力模式转换下城市群空间组织方式的升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主题报告的题目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协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区域协同”。他认为成渝经济圈空间尺度大、双核高度集聚,在0-20公里核心圈层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上海在一个量级,但在20-30公里、30-100公里圈层和上海的外围地区有数量级的差异。整体还处在核心向外辐射的轴式结构,还没有形成区域网络结构。下一步应突出三个层面的协同:一是重点空间协同,包括都市圈层面的协同、主轴的协同、毗邻地区的协同;二是重点领域协同,围绕“两中心两地”定位, 共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开放的新高地和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三是实施保障协同,包括规划传导、管理机制、政策配套和近期计划等。
两位参加主论坛主旨报告发言的外籍专家也在会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赛度·马克斯毛维克(Cedo Maksimovic)认为,在大都市圈规划的时候,要积极回应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新技术和交通方式对于城市和区域空间带来的变化。同时应该更加关注水作为珍惜的自然资源,对于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价值。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将人的福祉和健康问题放在关键位置。
(赛度·马克斯毛维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城市工作组主席、巴黎第八大学城市规划学博士文森特·富歇(Vincent Fouchier)认为,从巴黎大区域总体规划的实践来看,如何处理好宏大尺度空间的治理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本次会议需要互鉴学习的意义所在。他认为需要考虑多元化的指标和尺度,认真思考是否应限定一小时通勤圈,以及更好关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间的均衡问题。
(文森特·富歇)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在总结环节讲了三点体会:一是基本概念值得更深入的理解,在政策、学术、地方诉求等领域有不同理解,同时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加强概念认知上的一致性和应对策略上的因地制宜;二是需要加强对都市圈发展规律的研究,关注功能的变迁、空间的演化、行政机制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对未来的预期等;三是回到规划本身,区分都市圈规划和跨区域的协调规划,融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与治理主体的衔接。这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让未来的都市圈发展更加健康,也希望空间规划的改革能为国家的空间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会议向各界充分展示了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实践经验,探讨了城市群、都市圈等不同层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与路径,为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搭建了新的前沿交流平台,并且与国际经验进行了互动,有效助力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优化。
本次平行会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供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