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邻”到“相融”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何以成绩斐然?

  2024-01-02 中国金融信息网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迈过四载,从地理相邻到发展相融,如何理解转变背后的现实逻辑?

  为总结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成果,《新华·中规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3)》于27日正式发布。报告从产业融通、设施联通、生态共保、民心相通、高质量发展五个维度剖析了示范区的经验做法,以高精度“标尺”度量高质量发展。

1.jpg

  先行探路,耕耘制度创新“试验田”

  “示范区是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探索打破行政壁垒,用破界来促进要素流动,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充分地流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道。挂牌四年来,示范区累计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绿色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共保成为制度创新的发力点。由于区域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协力探索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新模式。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示范区将47个主要跨界水体纳入联保范围,试点推广跨区域联合河湖长制,持续完善联合巡河、联合养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形成《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环境执法跨界现场检查互认工作方案》等制度成果,实现对“隐秘角落”的全方位覆盖。

2.jpg

 图为祥符荡清水工程(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从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上升到96.2%,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指标已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实现提前“冲线”。

  在示范区之外,制度创新的“良种”播撒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地区,在多地开花结果。为解决环杭州湾区域的石化化工VOCs排放难题,上海、浙江两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借鉴了示范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了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监测网络、联合执法检查等跨域治理机制。

  跨域无感,绘制民生发展“同心圆”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的“跨域无感”成为“长三角人”的真实生活体验,两区一县实现了从“邻里间”到“一家人”的转变。

  在原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两区一县联合推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养老、政务服务、综合应用等领域,书写便民惠民新答卷。

  医保电子凭证实现跨省“一码通行”,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72家定点零售药店支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惠及三地246万参保人员;示范区产教融合专业协作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优质“云课堂”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整合青吴嘉三地的线下办事大厅、综合自助终端以及政银合作网点,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实现“一图尽览、一键预约”。

  此外,示范区正着力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内外部关联日益密切。张忠伟表示,轨道示范区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跨省域对接道路进一步完善,跨省公交也在持续扩容。东航路连接康力大道打通省际“断头路”,使青浦到吴江的通勤时间缩短近九成;580米长的元荡慢行桥连接起沪苏两地,十分钟步行跨省“串门”不再是奢望。

3.jpg

  图为元荡慢行桥(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双轮驱动,铸造产业发展“增长极”

  四年来,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共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覆盖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产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资源要素进一步实现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以“一厅三片”为集中示范,各重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据悉,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未来将承担终端芯片、无线网络、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工作,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后将吸纳3.5万名科研人才入驻;西岑科创园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制造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保证蓝绿比(区域内绿地和水体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的前提下,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平衡点。

  高颜值生态名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底座。从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生产总值从3755亿元增至453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5%;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2924家。报告指出,示范区总体实力指数值和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百强县平均水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百强县平均水平高出72.57%,展现出较高的发展质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已连续三年发布。该指数以产业融合、设施联通、生态共保、民生服务和协同开放五个维度为框架,为客观衡量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进展提供数据支撑与评价体系。未来,指数将继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助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