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思考——上海规划资源专业人才赴北京、雄安新区培训学习有哪些启发和思考?(二)

  2024-01-10 市规划资源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重要使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做好规划资源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市规划资源局首次举办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组织全市系统规划专业学员赴北京、雄安两地现场教学。借鉴京雄两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更新及产城融合等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学员们积极思考、交流感悟。我们将分期刊登部分优秀调研手记,分享学员们的实践探索和启发思考。

  关于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学习与思考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  吴同彦

  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从2008年开始,经历了街道为主"自下而上"自发结合试点探索、区层面形成社区规划师制度并全面试行两个阶段。实践证明,社区规划师对于推进社区更新工作,提高社区公共品质,落实十五分钟生活圈,促进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心城各区和部分新城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并展开相关工作。结合北京和雄安交流学习,对本市的社区规划师管理提出以下思考。

  基本情况

  2017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完善建筑设计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2018年北京市提出责任规划师下沉到基层政府,提供长期陪伴式的跟踪服务。2019年4月,《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指出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指导规划实施,推动公众参与。2019年5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广相关制度。

  北京责任规划师是政府聘请的独立第三方人员,主要职责是专业指导、技术服务和上传下达,一般是规划或建筑专业,实践经验丰富、愿意扎根基层的技术人员。责任规划师的服务范围是街道、镇乡、片区或村庄,一般是公开招聘,任期四至五年。

1.png

  北京责任规划师职责及任职条件

 主要经验和做法

  1、责任规划师聘任情况。北京市16个城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全部完成责任规划师聘任工作。责任规划师近300个团队。单位类型上,主要为大型规划院、在京高校、专业设计机构、社会企业和个人。

  2、制度建设情况。北京建立了“1+5”的政策体系。

  “1”是组建市级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包括统筹协调组、跨界专家组、研究组、宣传组。其中,统筹协调组由北规委和市委城市工作办秘书处组成,主要负责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进过程中的统筹协调;跨界专家组包括多领域的专家,主要为责任规划师制度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专业建设;研究组包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市规划院、高等院校、区规资分局、街道和一线责任规划师代表,主要明确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宣传组为北规委宣教中心,主要对责任规划师工作跟踪记录与总结宣传。

  “5”是开展跟踪调查、制度完善、能力培育、智慧协同、宣传报送等五项常态化支撑保障工作。一是建立年度服务调查制度。责任规划师专班研究组开展责任规划师工作跟踪调查,及时发现一线实践中暴露的制度短板和关键问题。二是持续完善制度设计。发布出台北京责任规划师工作指南、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考核办法、区级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指导意见等。三是建立月度能力培育机制。帮助责任规划师建立比传统规划师更为综合、全面的能力体系。四是搭建智慧协同平台。包括网站和微信小程序,发挥了面向责任规划师的知识平台、面向公众的共治平台、面向规划管理部门的协同平台作用。五是开展宣传报送工作,积极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榜样、经验和模式的全面宣传。

  3、实践发现的问题。

  一是基层部门对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责任规划师角色定位、工作边界、职责内容需进一步明确。一方面,部分街镇领导不了解责师制度作用,在工作过程中未给予责任规划师充分参与权、话语权,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存在不了解责任规划师专业技能和规划工作规律的情况,提出与责任规划师职责能力不匹配或短期内难以实现的目标要求,给责任规划师工作造成困扰。

  二是责任规划师自身能力存在短板。专业水平、协作能力和人才储备需持续加强,责任规划师要应对策略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社会治理等多维度挑战,需在传统规划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建筑景观、交通市政、工程实施、商业运营、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全面认识,并储备可靠的专业合作伙伴。基层工作往往涉及多部门、多权属方的统筹协调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对责任规划师的协作与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责任规划师工作的双向考核、服务经费数据共享等保障机制相对滞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是考核评估不全面,大部分地区对责任规划师团队进行考核,对属地政府和规资分局的约束和引导不足,考核要素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服务经费存在审减情形,部分片区未与责任规划师签订服务合同,存在服务经费未支付、未完成全付的情况;再一方面是资源共享待加强,专家与合作、资源推荐、数据调用共享、实践案例展示等功能诉求亟待加强。

  工作思考和对我市相关工作的建议

  从北京责任规划师的职责内容来看,更类似于上海的社区规划师,其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借鉴和参考意义,同时避免北京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具体经验启示如下:

  1、工作职责方面。一是强化社区规划师跟踪指导社区系统性评估和顶层规划的作用,协助社区制定项目清单和行动计划,有利于社区规划师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参与社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的桥梁作用。通过定期沟通、咨询解释、宣传培训等方式促进各方达成共识、提高街镇和居民规划认知、促进公众参与、协助培育社区组织。

  2、人员选择方面。一是人员组成方面,采取鼓励各区结合地区实际,聘任多元社区规划师团队,主要选择对象为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科研部门,建议社区规划师自身有团队或有能力组建团队。不宜直接选派规划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作为社区规划师。二是专业领域方面,建议涵盖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公共艺术家、社会工作者、与规划建设相关的法律专业者等。三是地域和工作热情方面,建议选取生活在街镇辖区内或工作跟街镇联系紧密,熟悉社区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责任心与社区工作热情的人员。

  3、工作保障方面。一是区级层面建立工作机制,保障社区规划师有效对接街道、有效协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支撑社区规划师有序高效开展工作。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由区财政、区规划管理部门、街镇等多方,通过聘金、项目费用等多种渠道共同保障社区规划师日常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