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城市空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上海规划资源专业人才赴北京、雄安新区培训学习的启发和思考(四)

  2024-01-22 市规划资源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重要使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做好规划资源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市规划资源局首次举办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组织全市系统规划专业学员赴北京、雄安两地现场教学。借鉴京雄两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更新及产城融合等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学员们积极思考、交流感悟。我们将分期刊登部分优秀调研手记,分享学员们的实践探索和启发思考。

  缝合城市空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  刘芳

  基本情况

  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国有干线铁路,见证了中国城市百年变迁。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沿线城市空间被割裂,存在交通不畅、风貌较差、缺乏活力等问题,与其所在的中关村地区科创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不相匹配。2016年,北京冬奥会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正式开工建设,京张铁路自此由“城市背面”开启华丽转身,规划建设为全长约9公里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1.png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采取化整为零,因地制宜,分期分段方式实施,在2019年五道口启动区先行先试、贯通概念方案国际征集等工作基础上,优先选取清华东路至大运村足球场长2.4公里、约16.8公顷的区段作为一期先行实施,建设成为南北贯穿中关村地区,集“历史传承、开放共享、凸显科创、集约利用、绿色生态”五大特点于一体的带状公共空间。2023年6月,公园一期投入使用。

  实施成效

  开放共享,缝合城市空间。公园内受铁路阻隔形成多处东西向“断头路”,通过拆护栏、围墙,打开了用地边界,新增了联通东西的城市道路,打造了跑步道、漫步道、自行车道“三道一绿”的慢行空间,实现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空间的弥合。

  历史传承,展示铁路文化。公园充分挖掘铁路历史文化,发掘并恢复部分老京张铁路正线和道口,将京张铁路特有的“人字坡”设计、京张铁路修建时发生的历史故事融入场所设计和户外历史展示设计中,利用沿线旧铁轨、道岔、机车等铁路元素,设置火车声响互动装置、火车转盘景观,充分传承与展示铁路文化,彰显铁路文化特色,成为天然的京张铁路户外博物馆。

  凸显科创,补充配套服务。发挥公园周边高校、科创企业集聚优势,打造海淀科创特色,搭建科创展示平台。以火车货运车厢为原型,印有公园专属标志的移动盒子,能在铁轨上移动,通过移动外罩和开启侧扇自由组合,根据不同场景,为公园提供简餐、文化展览、科创展示等多种配套服务。

  集约利用,盘活闲置空间。公园将13号线桥下空间纳入公园设计,利用北四环北侧桥下腾退空间打造儿童活动沙坑、休闲活动广场等文化交流互动场所,推动低效土地再利用。

  绿色生态,打造城市绿廊。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创新利用步道空间蓄存雨水,实现雨水高效排蓄、再利用;运用特色乡土植物,打造低维护景观,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原用于火车通行的北四环铁路桥,改造为横跨四环的“日落客厅”,增加了绿廊中一处远眺西山的观景点,成为游人的网红打卡点。

2.jpg

  经验借鉴

  创新城市更新项目的多元合作模式。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用地权属多元,主要为京张高铁入地后释放出来的原铁路地面空间,属铁路方的用地。经过多次沟通对接,铁路方与海淀区签订土地使用协议明确,在不改变用地权属的前提下,将约13公顷的铁路权属用地的地面空间免费授权海淀区,用于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

  结合目前上海城市更新项目的实际需求,创新多元合作模式,探索跨时空、跨业态、跨主体、跨地域等价值空间置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行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模式。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汇集跨领域专业力量、技术团队、高校师生、社会公众“众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众治”案例。

  结合目前我局开展的“三师联创”机制,即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支专业技术力量,发挥全流程统筹支撑作用。通过前瞻性谋划、专业性策划、合理性评估、陪伴式服务,贯穿城市更新项目策划、规划、建设、管理的全周期。

  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项目初期,建立以规划资源与园林绿化部门为主体,涵盖涉及项目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等部门的工作专班,就遗址公园实施的具体问题进行协调,包括拆除违建与破拆场地、在建项目对接与规划统筹、需求对接与方案深化、施工建设与运营管理等工作。

3.png

  为更好的推动和实施上海城市更新项目,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搭建市区联合、部门联动、市场参与的城市更新综合体,制定可持续、可贯通、可操作的相应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