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里的“15分钟”,究竟“圈”了啥

2025年01月15日 文汇报

1.jpg

  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品质生活的量度。

  清晨,家门口的早餐铺一叠笼屉氤氲着烟火气。忙碌的午间,社区食堂敞开大门,以不同软硬度的米饭候着白领、白发客群。“宝宝屋”里,孩子们安全玩耍,老人们也能在旁安心闲聊社交。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圈起的不仅是生活。

  “十四五”规划之初,上海立下目标——打造家门口“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实现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左右。

  如今,“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其中城镇地区860个,乡村地区740个。

  这些“圈”兜住了社区生活的新模样——基于现实的差异化需求,逐步研磨、创造出来。有的涵纳社区美术馆,装下老老少少对于美的理解和需求;有的接驳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消弭年轻求职者与招聘机构间的“信息差”。

  因地制宜、因圈施策,为不同群体提供便利与服务。它也属于所有参与主体,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2.jpg

  桂巷集市的倪记裁缝店,店员正在为顾客服务,普陀便民服务圈为“小修小补”留足生存空间。

  因地制宜,精雕细琢

  家门口“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这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如何用好这处载体,各区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特点研发出了不同IP。

  在徐汇区,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有个响亮易懂的称谓——“生活盒子”。顾名思义,集纳各类生活配套。社区食堂、社区卫生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点“四件套”是标配。在此基础上,还会根据不同区域服务人群的特点增添个性化民生服务。

2.jpg

  位于乌鲁木齐南路的徐汇66梧桐院环境优雅,附近老人们纷纷踱步而来,走进院子里的社区食堂。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老龄化比例超47%,“老旧密小”是其鲜明特点。聚焦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创造性提出建设“微笑街区”。灵感源自辖区内3条生活道路,恰好组成“U”字形,犹如微笑弧线。从“养老服务一条街”起步,街区先后试水探索“网上敬老院”“物业+养老”等服务,不断回应社区老人们真切所需。

  宝山区高境镇,一条南北向的铁轨横穿城区。直至新境地公园的出现,既保留了地块曾作为铁路货运站的历史,又增加了公园的“实用面积”,嵌入社区食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功能,让城市生活空间与工业遗存巧妙共生,这座开放式公园也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新聚点”。

  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不久前新启用的辽源党群服务中心囊括了为老、运动、议事、儿童服务等多重功能。这处空间的前身是永久自行车厂。如今,焕新改造后的空间仍保留了人们关于“永久”的集体记忆。

  无独有偶,长宁区新华路街区一处不起眼的老弄堂里,也长出了全市首个以社区营造为主题的公共服务空间——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成为15分钟生活圈内的亮点。“社区营造中心是包容的‘开放接口’,让更多居民能参与进来,成为社区项目的发起人、推进者”,在大鱼社区营造中心联合发起人、理事长何嘉看来,“生活圈”的建设不只是找个空间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因地制宜的服务、项目设计和运营触发共情,激发共创。

  系统发力,群策群力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具体装什么,群众说了算。

  放眼全市,《关于上海“十四五”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目标愿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一个圈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加载多重功能?这需要整体设计、高效服务,更需要系统发力、精准发力。

  位于静安区的南京西路地铁站13号口,紧挨着客流聚集的丰盛里,循着“一网通办”的标识而来,年轻白领顺利找到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能一站式办妥包括档案、公安、人社、医保等高频服务事项。

  全市层面,为服务不同人群的个性化诉求,各区搭建起丰富的民意收集渠道。从调查问卷、人民建议征集到市民观察员,覆盖线上、线下的参与机制,让群众真正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者、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在“美丽街区”建设中规划建设10个“口袋公园”。牵头单位在社区凉亭中加开议事会。居民、区人大代表、绿容部门等多方参与,面对面沟通。热烈的讨论中,话题一路延展至街边绿化、座椅设置、墙绘。参与其间的静安区人大代表王永文感慨,“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圈’中”。

  不久前,奉贤区青村镇青溪老街一家名叫“墨涟居”的文旅小店意外走红,业务范围涵盖民宿、游船、旅拍等丰富业态。小店由居委会指导、居民管理,资金来源为社区自治金,所得收益共享。店内的烧烤师傅、串珠手工艺人,统统由热心居民“客串”。开业以来,小店顺利创收,做大了自治金的蛋糕,更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各类焕新改造的需求有了现实支撑。

  在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看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应注重撬动社会力量参与。

  老龄化比例逾40%的宝山区淞南镇,将“小哥驿站”嵌入门卫岗亭,并把冰箱、微波炉、工具箱等服务一并输送至骑手的工作动线。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此有了“骑手+保安+社工”的混搭服务组合。社工捕捉需求,并将特殊困难人群的代买菜、代配药等需求“对接”给骑手、保安,大家接力协作共同兜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