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两大功能 

加快建成科创高地

2025年05月26日 解放日报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解决“源头”问题,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解决“转化”问题,推动上海城市功能从“流量枢纽”向“价值创造”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指示为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核心特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特指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成果辐射广泛,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显著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从构成要素看,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由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三个层次要素构建的顶级城市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功能维度上,除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的派生功能。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作为全球创新网络核心枢纽,能高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

  二是基础研究前沿主阵地。汇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焦前沿科学基础研究,引领科技或学科发展潮流,衍生新学科领域或方向。

  三是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世界顶级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持续涌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策源地。

  四是产业变革战略引领者。通过技术驱动实现产业高端化与高新化转型,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

  五是创新生态示范标杆。拥有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高效便捷的创新服务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创新资源,构成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示范。

  长期以来,上海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贸易、制造等传统优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应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转向“创新策源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是在“五个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下提出的。此次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是基于上海发展阶段特征的精准聚焦与战略深化,为的是推动上海城市功能从“流量枢纽”向“价值创造”跃升。

  具体而言,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解决“源头”问题,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解决“转化”问题。二者结合形成完整创新价值链,能够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能级和地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海路径

  与纽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尤其是在顶尖创新人才集聚、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数量、国际权威论文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必须在增强这两大功能上取得突破,打造更具韧性的创新链条。

  一要锻造战略科技主力军。

  上海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实施“独角兽”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特别要重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设立“民企创新领航计划”,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要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深入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支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三要构建顶尖人才培育链。

  上海应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顶尖科技人才。

  同时,着力厚植更加有利于本土人才成长的土壤,加大对本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引导科研人员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四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圈。

  上海应搭建更多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国际科技资源的对接与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和转移转化。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

  同时,支持本土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

  五要引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上海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区域内企业开放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区域协同体系,强化区域产业对接与创新合作;共建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与产业化。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