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在复兴岛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7日 市规划资源局

  10月16日下午,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在杨浦区复兴岛成功举行。会议围绕“标地营造”这一改革创新机制,汇聚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

  本次会议作为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承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副局长宋唯作引导发言,杨浦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出席会议。市规划资源局机关处室及局属事业单位、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单位和各区(管委会)规划资源部门参会。

1.jpg

  宋唯副局长在题为“探索‘标地营造’制度,统筹提升空间品质和综合价值”的引导发言中,系统介绍了上海标地营造工作的有关背景、工作设想和实践探索。

  所谓标地营造,指的是构建国土空间分级开发体系,打造标准地和标杆地。其中,标准地是以合规、高效为核心,符合底线要求的基础型空间载体,例如针对一般产业项目用地特点,实施前期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满足其基本建设需求,有利于降低土地成本和产业用地地价水平。而标杆地是以高品质、功能型、综合性为核心,为高质量发展牵引下的城区、街区功能提升、品牌塑造、价值彰显和格局营造提供坚实而优越的空间载体。

  相较于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上海正按规划有序提升基本开发空间的标准和能级示范,突出规划引领、空间支撑和资源统筹,一方面支持产业发展,降成本、控地价,突出标准地,另一方面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标杆引领,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竖向规划要求,运用“三师联创”机制,整合专业技术团队的优势力量,统筹开展空间一体化设计,明确片区标地营造实施方案,有序安排和推进地形塑造、蓝绿环境、海绵城市、智能设施等建设,构建“蓝绿交织、立体复合、海绵弹性”的城市形态,实现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近期,在复兴岛和大吴淞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标准。

2.jpg

  会上,来自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Hassell设计咨询公司和INBO的5位专家,分别从规划设计、资源利用、城市运营等不同视角,围绕“标地营造”的理念内涵、模式路径、案例借鉴等方面发表了有关意见,提出相关建议;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高力国际、世邦魏理仕、仲量联行等国际咨询机构的专家分别从城市更新、运营机制、模式建议、价值塑造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张玉鑫局长指出,在复兴岛这一特定时空里讨论“标地营造”,意义特殊,影响深远,需从“标”与“营”的内涵来把握其价值,“标”可以是指标准、标杆,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复兴岛等区域通过“标地营造”将打造为契合该向往和愿景的标杆地、标准地;“营”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匠人营国、中华营造、礼序营城”等无一不凸显其重要性。开展“标地营造”,必须遵循价值创造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要深刻认知当下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要求,凝聚力量营造面向未来、令人向往、让人民倍感幸福的理想之城。“标地营造”为上海率先提出,无既有模式,需追求卓越,深入思考,汇聚各方智慧,将转变思想观念与发展方式落实到行动中,心怀敬畏、脚踏实地、着眼未来。“标地营造”就像是一颗“芝麻”,现如今看上去微不足道,未来一定能打开上海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协同的“大门”。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仅深化了社会各界对“标地营造”这一重要制度创新的认识,也播下了一颗孕育着上海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种子。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将通过深化制度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促进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和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