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城六大区域规划解析 发布日期:2005-03-01
来源: 2005-3-1
沈阳城市六大规划出台后,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那么,这些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施后会给沈阳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应读者要求,对此作详细介绍。
浑河―――舞动城市明天的“银带”
浑河滨水区综合开发规划,范围为浑河城市段,东起干河子拦河坝,西至规划的松辽运河,规划区河流全长42公里,总面积约1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滩地面积36平方公里,浑河主河道平均宽度400米。
浑河将成为城市内河
浑河滨水区是沈阳市的生态环境带、滨水景观带和文化旅游带,是沈阳市新兴的重要经济带。沈阳的城市空间拓展,将使浑河成为城市生态内河,与南北金廊共同构建沈阳市中心城区“大十字”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格局。
浑河沿线主要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中游: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围绕滨水核心区设置;上下游:在浑河上下游布置城市居住生活区、科教园区、产业园区。临河以公共建筑为主,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沈阳新的都市中心”,塑造全新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国际滨水都市形象。
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区:(三环桥以东,长三公里)围绕福陵及规划的东湖水上公园,结合滩地绿化、沙洲、岛屿,形成充满历史文化氛围及生态环境特色的福陵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区。
东部新住区智慧城:(三环桥――长青桥,长10公里)结合优美的滩地景观与开敞水面,布置中低密度住宅区及大学高教园区,通过环境的改造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
沈阳新的都市中心:(长青桥――长大铁路,长11.5公里)由五里河商务文化区、浑南商贸服务区、长白科技会展区共同构建沈阳未来新都心,集商业贸易、休闲娱乐、行政办公、文化科研、科技会展、金融保险、宾馆公寓、 S OHO住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西部生态住区:(长大铁路桥――西三环,长7.5公里)于洪新城与曹仲地区以中低密度的住宅为主,结合水岸环境改造,形成城市边缘的生态新住区。临河的公共建筑为区域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活跃滨水区的氛围,增加人气。
沈阳开发区南区:(西三环――松辽运河,长10公里)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集汽车及零部件、轻工、化工、机加、研发、生活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工业城。
中心区的设计有哪些特色?
浑河核心区段(长青桥――长大铁路桥),将构成沈阳市未来新的都市中心,是城市金廊与银带的共同节点。
五里河文化商务中心:强化青年大街的“城市金廊”轴线,结合五里河体育中心、万豪酒店、喜来登酒店、华新国际、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建群,发展商业、文化、娱乐、休闲、运动、酒店等,文化中心、水上运动俱乐部、商业服务等建筑临水设置,构成金廊与浑河交织点上的地标建筑群。
浑南商贸服务中心:为浑南区域性中心,布置商贸、办公、服务、零售、文化艺术等项目,包括女人街、艺术城、新华社、档案馆、信息港、空港大厦、海关等重要公共建筑。该区域的启动,将直接带动浑南新区的快速发展。
行政办公中心:大面积绿化广场,连通科普公园、五里河体育中心与中央滨水公园,布置行政办公、写字楼、会议、酒店等建筑,规划将整体地面抬高,构成超级堤,建筑群与五里河公园结合在一起,将城市活动引入滨水区。
高级商住区:新世界花园、依丽亚特湾、浦江苑、河畔新城、左岸慧晶等滨水住宅、公寓,充分积聚人气,提升地价,彰显临水而居的诗意与典雅。
中央公园:由横贯中心区的浑河及两岸的滩地绿化,构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肺,是沈阳市最具魅力的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集会、庆典、休闲、运动、娱乐等多种活动空间。
于洪新城:新兴的生态住区与临水的公共建筑,共同构成一幅优美的滨水生活画卷。风光无限的滩地
规划范围为浑河城市段,东起干河子拦河坝,西至三环高速路(西三环),规划区河流全长32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滩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充分利用浑河滩地及浑河水面的景观生态价值,延续“银弓金箭”的城市空间特征,上游为以森林、湿地为特色的生态带,中游为城市新都心,下游为森林与田园并重的生态带。
金滩――东湖公园:保留整理浅滩、沙洲、流水特色;延续东陵轴线,沟通山水。
玉垒――采沙遗迹:保留改造采沙留下的水塘,绿树掩映着浅浅的一湾清水,一座座沙堆、卵石堆、草堆、树丛散布其中,栈桥迂回。
芳洲――生态湿地:模仿河口地区的大型生态湿地,集污水净化、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培育、游览休闲于一体,是浑河主河道与东陵人工湖之间的重要联系通道。
灵动――体育公园:与浑南大学城距离较近,树木环抱着各类体育运动场所,是年轻和朝气的象征。
风韵――城市之窗:分布于青年桥两侧,处于核心地带。以疏林草地、开阔的河面和内湖为主要景观特色,舒展自然,商业街、地标塔、美术馆、博物馆、运动场、露天剧场,共同构成未来城市休闲中心。
古风――浑河晚渡:恢复罗士圈“浑河晚渡”的景象,设置码头,在现有村落基础上规划滨水地区,开展餐饮、文化休闲活动。
时尚――高尔夫球场:沟通浑河与场地内的池塘,形成连续的内河系统,沿河布置生态农庄、水上乐园和高尔夫球场。
长白新城――滨水之城“新都心”
长白新城位于沈阳城区南部,浑南新区的西部,地处浑河南岸,北与和平区老区隔浑河相望,西至长大铁路,东到浑南新区的西边界,南到规划浑南大道,东西长约4.2公里,南北约3.7公里,规划区面积12.68平方公里。沈苏快速干道贯穿南北,南距三环高速公路仅2.5公里,北距太原街商业中心区四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10余公里。
作为和平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白新城主要通过胜利桥、工农桥和三好桥(规划)和城区联系。随着住宅的郊区化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长白新城无疑成为和平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一水之隔的自然条件已不是天然屏障,而变成了城区内优美的滨水空间。
“金廊银带”上的节点
长白新城不仅是“金廊银带”区域上的重要节点,更是沈阳新的都市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集科技会展、商务办公、文化娱乐、高尚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水“新城”。是体现沈阳现代化大都市的滨水区形象的标志区域。
长白新城位于沈阳新都市中心的区域,与五里河体育文化商务中心、浑南商贸服务中心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沈阳新都心”,塑造全新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国际滨水都市形象。在长白新城规划中,选择了体现大都市滨水景观的公共建筑,临河布置,如大剧院、音乐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美术馆、艺术中心,以及相配套的五星级酒店,还有一定数量的办公写字楼、高级公寓及配套的商业设施。
“一轴、两带、两区”设计
“一轴”:长白大街(沈苏快速干道)是区域重要的景观道路,商业、文化、娱乐、科技、研发等设施布置在景观绿化带后,与绿化交相辉映,构成约三公里长、100米宽的世纪大道。“两带”:即浑河滨水景观带和浑河灌渠绿色滨水走廊。浑河滨水景观带沿线的建筑沿河展开,形成由东到西低、高、低、高的频率节奏。会展中心以环境、体量而著称,写字楼及宾馆区以高密度和集约式竖向空间发展为特征。规划利用浑南灌渠的取水口,调整灌渠的形态,化直为曲,形成沈阳市第四大城区水系。“两区”:即商务文化区和会展体育休闲区。商务文化区总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规划高层星级酒店、办公写字楼、 S OHO公寓、剧院、音乐厅、现代艺术馆、美术馆、商业中心等公共建筑,形成多功能的混合区域,打造长白新城的新地标。会展体育休闲区临河布置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建筑,通过与浑河滨水自然滩地相结合,以宏大气势形成浑河滨水区的重要标志。
居住用地成滨河景观
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规划有低层、多层和高层居住建筑,形成高中档次的生活区。每个居住区均有各自的配套公建中心,体育、医疗、学校、托幼、商业、文化等设施配套完备。靠近浑河规划布置高档次的低层和高层住宅,形成美丽的滨河景观,丰富天际轮廓线。
没有真山有真水
合理利用长白地区5.7公里长的浑河滨水岸线资源,提高区域环境品质与生活质量,重点突出临河商务办公区,塑造现代都市的滨水地区新形象。河滩地强调城市功能,滩地内以滨水公园、广场、活动场地等为主,引入多样化城市公共活动,将都市功能与水岸活动密切联系,形成优美的水岸都市景观。增强滨水地区的活力,对不可再生的滨水地区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体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改造邙牛河,改直为曲,引水透绿,以线带面,形成区域内贯穿东西的绿色滨水走廊。
丁香湖――功能完备的北方名湖
丁香湖位于沈阳市西北部。近几年,随着城市环境的改造,沈阳市绿化、水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丁香公园的建设,是继金廊、银带开发,世园会建设等之后,又一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举措。
大生态景观格局将现
丁香公园是城市绿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完善城市绿化、水系网络,形成东有棋盘山,南有浑河,北有七二四公园,西有丁香湖的大生态景观格局。对于提高沈阳市西北部地区的土地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丁香湖大面积水面的形成,可为城市提供生态氧源,提高城市湿度,并对调蓄降水、补充水源、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灾害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
丁香公园的规划范围
丁香公园规划范围西至裕虎联络线,南至昆山路、沈山铁路,东至六?灌渠,北至三环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范围内涉及于洪区造化乡的英守村、大芳士村、小芳士村、小转弯桥村、大转弯桥村、后丁香村及北陵乡的和平村、塔湾村等村屯。区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集中水面面积1.42平方公里,水源为地下水,水质良好。南分干、北分干、六?灌渠、八家子排干四条水利灌渠穿过该区域,水源引自新开河三面闸(由浑河引入)地表水,为营造水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风格独特四季有景
丁香公园依托现有的丁香湖水面进行扩建,形成的以水体景观为主,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平衡、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是沈阳市西北绿楔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将其打造成为“清新自然、风格独特”、“四季有景、水绿相融”的北方名湖。
丁香公园规划水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本着环境整治、景观建设及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现状水面基础上进行扩充整理,清挖区内垃圾坑,搬迁村屯、工厂,加大水域面积。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域特色、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营造曲岸、湖光、水影相映;细草、繁花、幽径相接的自然景观,使丁香湖真正形成碧波荡漾、烟波浩淼的生态名湖。丁香公园景观设计力求营造自然、生态、神秘的效果,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痕迹。
丁香公园内将形成体现四季美景的四个景区,分别是柳堤春晓、夏荷映日、平湖秋月、璞玉凝辉。在浩瀚的水面之中点缀小岛,增加水面空间层次。水中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以丰富湖区景观。
创造自然的水岸空间。结合湖岸特点铺设沙滩,设置亲水步道,提供灵活多样的观湖视点与休息平台。沿湖滨设置30―100米滨湖绿带,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和景观林为主,注重季相变化和整体效果,成片栽植火炬树、枫树和白桦等,力求在不同季节为湖水穿上不同色彩的外衣。
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在环湖绿带中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相结合,体现亲水性,满足不同人的休闲、体验需求。
体现人文和地域特色。挖掘大榆路(曾为御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用地方材料和乡土树种。
规划环湖路和水上游线。结合不同景观区,设置亲水码头,使水上游览线路与岸上游览线路互动。规划环湖路19公里。
方城――辉映历史和未来
方城的昨天和今天
方城地区作为沈阳城市建设的发源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现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所围合的近似正方形的方城地区,总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是研究满清文化和近代历史的重要所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潜力,蕴涵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是沈阳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方城地区建设历史沿革,概括为公元前140年至清奠都盛京前的城垣初建期、1625年至1912年民国初的盛京都城期、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至今四个阶段。
城垣初建期经历了由汉朝到明朝1500多年的建设,期间城池一直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辽、金、元时期城池为土墙、十字街格局。至明朝改为砖墙,并建有两条护城河。
清代是方城地区建设最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奠都、建都到陪都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权建设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特点。故宫、王府等建筑群及古城“井字街”格局清初形成,具有八旗军事防御特征,除汗宫、故宫、大衙门、十一王府外,多为军营、监狱和办事机构;清中期满汉居住相融;清末人口增加,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空间格局为前朝后市,宫殿轴线秩序鲜明。
民国时期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原有部分历史建筑逐渐消失,但原井字街及八门格局仍然存在,呈现了民国、清文化及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的风貌和特点。
解放后,方城内旧城改造速度较快,一大批以多层为主的居住小区代替了原有旧式住宅,原有居住院落(四合院形式)及里弄式格局的历史风貌逐渐消失。80年代后,商业建筑的发展更为迅速,以中街为核心的商业区,成为沈阳最吸引人的商业中心。
现今的方城地区,体现以居住和商业为主体的功能。方城城墙、空间格局等古城主要特征日渐消失,极大地减弱了古城独有的艺术魅力。
如今,方城范围内有列入保护范畴的文物古迹16处,其中国家级的有故宫、张氏帅府两处。方城内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人口4.6万,人口密度为2.7万/平方公里。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保护古城的指标。
商业集中在中街路上,占总量的80%,以百货零售业为主。高层建筑部分主要集中在中街北部地区,6-8层居住建筑成为区域建筑的主体。
方城地区作为沈阳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确定“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提升环境、促进旅游”的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现有历史建筑遗存的同时,突出传统风貌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历史文脉,将方城地区打造成为沈阳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贸区,使其成为“沈阳靓丽的名片”和著名的旅游地。
未来的方城什么样?
总体呈“南文北商”的空间格局。南部以故宫、张氏帅府为核心,形成旅游文化博览区;北部以中街为中心,形成商业服务区;北中街北侧形成特色风貌服务区,东西两侧形成居住、商业、商务混合服务区。混合区风貌体现为传统四合院形式,降低密度,与方城古城风貌相协调。
方城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对现已列入名录的16处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缮;对原有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存的保护与复建,如古城墙遗址、“井字街”、角楼、王府、城门等;对已消逝的但对方城古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如护城河、钟楼、鼓楼、文庙等),用现代手法进行展示和挖掘。
方城地区的风格色彩对方城地区内建设高度进行严格控制,最高不超过30米。风貌特色以清文化为主体,兼有民国、欧式及中西合璧式风格为一体的多元文化风貌区。整体风格色彩以青灰色为基准色,衬以红、黄等点缀色,形成协调统一的特色风貌区。
珍珠串般的旅游景点方城周边区域如珍珠串般,串联起天主教堂、太清宫、慈恩寺、般若寺等文化古迹,成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方城内以串联整合各文物古迹景点、挖掘特色传统文化、展示商业文化三大主题为核心,增加表演、礼仪游行等互动项目,达到观赏古迹、体验文化、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
未来方城的道路交通梳理方城内道路网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外部车辆进入,合理组织静态停车。结合地铁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解决行人过街问题。远期方城内全部作为步行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古城景观、商业服务区和旅游胜地。
老北市――唤醒历史的记忆
饱经沧桑老北市
北市地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921年,张作霖下令在皇寺地区“十间房”附近开发北市场,准许商人在此修建妓馆、茶社、剧场,规模逐渐扩大。1930年,由于辽宁总站的建成,流动人口骤增,商业、娱乐、服务设施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当时东三省相当知名的杂巴地儿。1945年后,国民党在北市场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北市的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就连有名的三大剧场(中山大戏院、大观茶园、共益舞台)也关了门。
解放后,政府对北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同时对具有地方文化与风情的东西进行了正确引导和合理改造,让其得以延续和发展。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北市地区组织广大群众创办了小工厂,虽然在短时期内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北市作为商业、服务、娱乐中心的结构。在“文革”期间,由于很多门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花纹、图案,红卫兵将其全部砸毁,整个北市地区的经济停滞下来。尽管如此,北市地区的重点文物仍然不少。
实胜寺:全称为“莲花净土实胜寺”,又名“皇寺”,是全国著名的喇嘛寺,始建于1636―1638年,极富盛名的“皇寺钟声”是沈阳八景之一。而实胜寺每年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举行的“跳鞑送鬼”八王庙会,亦是当时沈阳的重大盛事。可以说,北市的发展,最早可溯源至实胜寺和保灵寺形成的庙会文化,庙会为北市地区奠定了雏形。
太平寺:太平寺是全国惟一的锡伯族人家庙,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规模虽不大,但却记录了锡伯族人南迁盛京的经过,以及锡伯族人近300年的发展史,是研究锡伯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物。
除文物古迹实胜寺、锡伯族家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外,还有影剧院八处:沈阳评剧院、民族电影院、沈阳戏院、沈阳曲艺厅、青年剧场等,建筑风格也极具特色,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这些影剧院中,民族电影院和群众电影院仍在使用,其它影剧院或改或停。
在建筑师的眼中,老北市地区的建筑造型传统古朴,色彩厚重,工艺精美,空间丰富,构成北市地区的独特建筑风格特色。
展示市井文化的新北市
新规划的北市,将以庙会文化为龙头,在北市地区55公顷用地范围内,拿出13公顷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街区。
规划设计强调以实胜寺、太平寺为中心的庙会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和谐,体现“庙会文化、民俗大全、游览胜地、市民乐园”的主题。形成以传统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以及观演娱乐、休闲、餐饮、商业等公共活动为主的传统历史街区。
围绕实胜寺和太平寺规划绿化广场,在其外围规划商业区和住宅区,通过现在的皇寺路步行街、地下商业街及绿化广场,将几个功能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北市特色的综合性区域。传统文化街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东侧以实胜寺和太平寺为中心的寺庙文化区(6.77公顷),西侧以剧院为主的传统文化商业区(6.68公顷)。
寺庙文化区:将地块内的现有住宅楼(建筑面积28570平方米)全部拆掉,在拆除后的地段内规划一条宗教文化商业街和一个民俗博物馆区。考虑到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规划建筑为一至三层,采用传统形式,通过商业及文化展示完善庙会的文化内涵。规划一部分绿化用地,使其成为寺庙及广场的绿色背景,同时为周边百姓提供日常休闲活动空间。对皇寺路南侧现有商业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力求建筑风格的统一。
剧院传统文化商业区:在该区段内规划一条纵贯南北的步行景观路线,该路线以小街巷的形式来体现,此景观路线联系大戏院、杂技院、刘老根剧场及三个大小不同的广场,其中北广场为民俗广场,围绕刘老根剧场及舞台,形成休闲和观演空间。中间广场为商业广场,组织周边的商业活动,广场中布置树阵及休息座椅,同时树下的树池也可做休息座椅,在这里为人们提供人看人的社会生活场所。南广场为演艺广场,大戏院、杂技院及一些餐饮建筑围绕该广场布置。广场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后部为室外舞台,舞台对面规划设置一些台阶,兼做看台之用,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台阶上部是两层回廊,提供多层次的观赏空间。
交通组织:由于规划用地被和平北大街分为东西两个地块,使得两块地联系不畅。规划通过两侧地下商业街的形式,即通过改造北市现有商业建筑,形成东西连通的地下商业街,使东西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在东西两块地的地下分别规划完整的停车空间,以满足该地区的停车需要。
景观设计:建筑及街道景观步行路采用弯曲式设计,创造一种动态景观,并因地制宜地利用现状建筑及构筑物造景,增加该商业街区景观的深度和层次感。规划利用2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符号,创造现代的建筑形式,建筑以暖色调为主。
绿化广场及“水”设计:水的设计共分三条线,即传统商业区内一条、寺庙文化区内两条,分别源于两处“老井”。这三条水线分别与绿化广场结合,穿流在用地内部。
西塔地区――别样风格“西塔城”
西塔地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这次规划的范围,北到东西快速干道,南至市府大路,东到南京街,西至东西快速干道,总规划用地面积67.2公顷。
西塔地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伴随韩资的注入,创造了用民族风情带动经济发展的奇迹。目前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朝鲜族的购物市场、劳务市场、娱乐场所集中地。在韩国周期间,西塔日客流量高峰期达10万人次。西塔地区是包括东陵区满融、皇姑明廉三大朝鲜族聚居地之一。截至2004年5月,在籍朝鲜族2425户,6961人。流动人口平均5000人左右,韩国周期间达到一万人。
西塔地区“变脸”西塔城
西塔地区将建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集商业、餐饮、娱乐、文化、商贸、银行、商住及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西塔地区将与北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以突出朝鲜民族风格为主,是继中街、太原街、长江街之外的又一市级商业中心。西塔街将变为“西塔城”。
步行商业街:位于珲春路南侧,贯穿南京街与西塔街,两侧形成朝鲜族特色的商业广场。
空中文化长廊:结合建筑规划南北向的二层连廊,其间布置咖啡馆、画廊、茶吧、小剧场等文化娱乐设施。
空中步行系统:为“ U”形空中连廊,贯通整个西塔城,连接西塔街东西两侧,形成“城”的概念。
地下商业空间:全区域形成地下、地面及空中便利的步行系统。
以西塔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以商业、商贸、公寓、酒店为主;西部地区主要安置朝鲜族居民,以维持该地区的民族特色,结合西塔保护,规划了民族博物馆、文化馆、学校,既满足朝鲜族居民的活动要求,又增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征。沿西塔街仍延续原有的以餐饮、娱乐为主的商业氛围。沿南京街规划为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形成韩国在沈的总部商务区。整个区域规划形成连通的地下商场和机动车停车场。
空间将如何设计?
地块空间设计中考虑与西塔街、市府大路相联系,规划的地面格网系统与空中步行子系统形成角度的变化,既丰富空间层次,又增加趣味性,体现不同文化的交叉与融合。运用韩式的民族传统符号作为总体景观设计元素,贯穿整个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之中,形成浓郁的韩式商业氛围。
绿地景观规划
公共绿地及景观广场四处:位于市府大路北侧、西塔街东侧,规划为朝鲜族室外活动场地;位于市府大路北侧、东西快速干道东侧,规划地下为朝鲜族商业地下广场;位于西塔街西侧,结合水系及绿地规划为下沉广场,是市民游戏驻足的公共空间,其两侧布置朝鲜民俗展示馆;位于抚顺路南侧的公寓区内,结合社区的公共绿地设计,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场所。
2005-02-28
信息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