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韧性生态之城——《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亮点扫描 发布日期:2023-11-23
建设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韧性生态之城——《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亮点扫描
2023-11-23 自然资源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韧性城市”发展理念,上海立足自身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河口海洋资源特色,深化细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提出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编制实施《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韧性生态之城
国务院批复的“上海2035”明确提出生态之城建设的规划目标。《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细化,是在其指导下的重要实施性规划。以“上海2035”为引导,以实施为导向,《规划》立足上海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及其独特的河口海洋资源,从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提升出发,明确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国土空间,统筹和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到2035年,实现国土空间的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文交融,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韧性生态之城,探索高密度人居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之路的目标愿景。
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规划资源管理实际,《规划》进一步提出包含生态质量、人居品质、修复治理3类24个指标的规划指标体系。其中,生态质量类指标主要涉及生态安全底线类和生态要素总量、质量类指标,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等;人居品质类指标是市民对生态空间可达性、感知度的定量指标,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生态生活岸线占总岸线的比例等;修复治理类指标主要通过统筹水务海洋、绿化市容、自然资源等各条线确定修复任务,包括海岸带生态修复长度、湿地修复治理面积、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程度等。
构建陆海一体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在“上海2035”确定的生态格局基础上,《规划》进一步强化长江口和东海海域、环杭州湾等各类生态系统维护,构建形成陆海一体的“一带、双环、九廊、十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一带”即陆海协同发展带,“双环”即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九廊”即以近郊绿环为纽带,向外衔接嘉宝、嘉青等九条市级生态走廊,“十区”即以大面积农田集中区为主的十片生态保育区,是全市基底性生态空间。
基于“一带、双环、九廊、十区”生态修复格局,《规划》根据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类型与六大生态系统特征,进一步形成涵盖陆海全域的生态、城镇、农业3类一级分区,以及包含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网络连通区、河口海洋环境改善区、海岸带湿地韧性提升区、海岸带城镇韧性提升区、主城区品质改善区、新城高品质建设区、新市镇品质提升区、河口三角洲型农业提升区、湖沼平原型农业提升区、滨海平原型农业提升区在内的12个二级分区,一级分区以主体功能分区、生态格局、生态系统分类为基础,二级分区突出目标、本底、问题叠合导向下的修复方向精准匹配,为明确不同区域的针对性修复策略与行动任务提供了指引。
推动三大空间11项生态修复任务落地
在12个生态修复分区指引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规划》构建起覆盖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包含海岸带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保护和土地综合整治等的11项生态修复任务。在全域生态空间,强化陆海统筹、生态网络锚固、水生态系统修复、生物栖息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城镇空间,强化蓝网绿脉构筑、棕地修复、生态地质风险防治以及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在农业空间,严格耕地保护,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升,持续推动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资源利用价值提高。针对三大空间的11项修复任务,面向行动,衔接管理,以六大近期行动计划统筹生态修复13类项目、28项工程,形成了可实施可操作的一张近期重点工程布局图、项目库和时间表,实现规划从“静态蓝图”到“动态行动”的转变。
建设六大世界级生态修复示范引领区域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依托上海独特的海、岛、湖、水、林、田自然地理特色,《规划》提出构建六大世界级生态修复示范引领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河口为代表的世界级河口湿地,以崇明生态岛和金山三岛为代表的世界级生态岛,以环淀山湖区和五大新城“一城一湖”为代表的世界级湖区,以黄浦江和苏州河“一江一河”为代表的世界级滨水区,以主城区环城生态公园带和新城绿环为代表的世界级环城生态公园带,以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世界级现代农业园区。
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引领,《规划》将人与自然和谐主旨贯穿始末并深化凸显,在尊重上海自然生态本底特色与地理格局基础上,有序协调城市人居环境、市民绿色体验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关系,统筹全域、全系统、全要素,构建与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空间格局、生态网络、修复方式与治理模式,探索形成高密度人居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生态之城建设之路,以上海智慧为全球生态治理献策。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