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蹲点服务组,在上海

2025年07月11日 自然资源部

  “注力”更好的上海——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上海蹲点服务组工作见闻

  6月2日,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蹲点服务组正式进驻上海。一个多月来,他们马不停蹄,对上海市提出的17项支持事项,全覆盖实地调研了解一线诉求,现场办公破解基层难题,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目前已解决9项,其余事项正紧盯加速办理。自然资源部精准高效的服务为上海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提速保障活力上海

  6月的一天,位于浦东新区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项目现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几个大字异常醒目,工地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不远处,上海东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里,也成为了自然资源部上海蹲点服务组的办公现场。

  东方枢纽是上海落实“五个中心”建设要求的重要承载,是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上海市提出要将东方枢纽打造成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东方枢纽和周边地区无疑将成为上海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1.jpg

  东方枢纽施工现场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2024—2035年)》,于今年1月8日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规划统筹优化区域内东方枢纽、大飞机产业园、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若干战略板块空间布局,形成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指导下,确保了近期重大项目实施落地。”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责任规划师张璐璐说。

  “自然资源部正在研究‘三区三线’有关管理办法,将结合政策出台进一步支持指导上海,蹲点服务组将此作为重要事项,保持与部有关司局密切沟通。”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张建军说。

  张江科学城某重大项目也跑出了用地审批“加速度”。开工以来,项目区一天一个变化。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潘美仙说:“为保障项目尽快落地,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主动靠前服务、强化政策指导,部市区三级联动,帮助企业依法合规早拿地、早开工。”

  位于张江科学城“东大门”的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集聚了约300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基地已自主培育出上市企业11家,总市值近千亿元。其中有一个面积188亩的地块,因企业产能外迁,低效使用。利用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有关政策,这一地块被政府收储盘活,如今已引入7家优质企业。

  “在低效用地盘活方式和融资渠道方面,我们期待着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加大支持地方的力度,推动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创新。”上海局产业用地规划管理处处长刘晓涛向蹲点服务组提出建议。

  实地踏勘调研,了解基层诉求,回应政策困惑,解决实际困难……一个多月来,由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任组长,张建军带队,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清查统计处处长李波、海域海岛管理司海域保护利用处二级调研员罗凯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国土综合整治处四级调研员刘杰组成的上海蹲点服务组,马不停蹄地在上海实地调研了40余个项目点。在这期间,蹲点服务组与上海局建立了更为密切和谐相融的工作机制。在改革理念上,部市高度一致,这是一场向着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的“双向奔赴”。“部里在许多工作上支持上海先行先试,我们也期待着早日把上海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部里的政策,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局政策研究与科技发展处处长邵一希说。

  精准施策生态上海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这个项目如果不能开工,我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愿景就在这里卡住了。”上海松林食品集团董事长王龙钦对前来调研的蹲点服务组工作人员说。

  松林是上海知名食品品牌,该集团在金山区廊下镇建设的生态农业园,是上海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典型代表。该生态农业园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占地面积仅15余亩,与传统养猪场相比,节约用地80%以上。养猪产生的沼液可满足1.5万亩农田的肥料需求。企业在养殖业的基础上,利用沼液发电,生产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在周边打造蔬果种植基地,形成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未来企业将进一步发展一、三产业,努力实现农业与教育、文旅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2019年,经自然资源部批准,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部级试点并全面实施,以全镇域为单元,统筹谋划农业、生态、产业布局,通过空间资源调适与盘活,保障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延伸二、三产业链,为企业实现发展愿景提供了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了优化,将松林生态园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为设施农用地,并在镇域内补充同等数量、更高质量的耕地。松林集团计划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由于未完成调整,相关项目推进遇到困难。

  了解企业诉求后,蹲点服务组现场会诊,及时向部有关司局反映情况,沟通协调推动问题解决。针对松林集团面临的困难以及耕地布局优化调整等共性问题,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正在推进中。

  “感谢自然资源部门帮我们解决发展空间的问题,我们要在这块‘画板’上画出最美的图画。”王龙钦说。

  “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打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探索点状供地、组合供地,优化耕地、设施农用地认定规则等政策,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也是保障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上海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说。

2.jpg

  黄桥村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成片农田

  在松江区泖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一期项目的实施,让黄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如在画中。“生态基底、耕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群众非常欢迎,期盼着二期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泖港镇副镇长许毅说。

  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泖港镇在黄浦江边结合林地抚育打造林湿复合生态节点,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林生态功能。“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不同地类,仍然存在多头审批的问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师何京提出疑问。

  “这是基层普遍反映的问题,自然资源部正在通过建设‘一张图’,重构业务流程,推进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张建军说。

  上海市正在推进“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营造工作,以上海郊野乡村的“滩水林田湖草荡”蓝绿空间为基底,结合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打造诗意栖息地。“珠链”“羽扇”“横波”等共12类乡村风貌肌理,称为“十二意象”,被黄浦江、吴淞江等江河如珍珠项链般串起。王磊来沪调研时指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政策平台,在守好‘三条控制线’和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坚持规划先行、久久为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策协同、共建共享、产业引导、多元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他建议从全流域的角度进一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在蹲点服务组的指导下,我们正在编制相关工作方案,积极申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将镇域土地整治纳入系统性全流域治理,凸显对大都市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发展的支撑力,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样本。”顾守柏说。

  6月23日,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城市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将向世界分享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经验。

  赋能构建数智上海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如今打开手机里的“美好生活掌中宝”,就能便利地查询和预约15分钟生活圈的各种便民设施,享受智能化服务。

  位于曹杨—武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社区食堂,不少市民正在这里领取提前预订的餐食,使用“美好生活掌中宝”领取优惠券并结账。作为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之一的“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1.0版)于今年5月10日上线。曹杨新村人口密度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近一半为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智能高效尤为重要。

  围绕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为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上海局以“时空规划一张图”建设为基础,开展“量子城市”建设,探索建立立体、全息、鲜活、智慧的上海数字新空间。“量子城市”面向城市治理、时空经济、城市安全、人民生活等,首期启动28个应用场景建设。

  “‘量子城市’能够通过空间智能识别、空间利用智能评估等场景为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赋能,能够围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还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量子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程,希望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上海局总工程师庄澜说。

  在了解这一诉求后,蹲点服务组立即向部有关司局反映,部科技发展司将上海纳入部相关顶层设计方案,积极支持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方向)。在蹲点服务组的沟通协调下,部科技发展司、国土空间规划局、信息中心与上海局密切配合,从顶层设计、方案编制到意见会审和修改完善,紧锣密鼓,一气呵成。

  “过去可能半年都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和部相关司局齐心协力,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庄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