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复兴 发布日期:2025-07-02
自然的复兴
2025年07月02日 自然资源报
编者按面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复杂挑战,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国际交流盛会——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暑期学校近日在上海举行。同期,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中心落户上海,共同推动践行NbS生态治理模式,以自然之力破解人类发展困境。
位于黄浦江下游的复兴岛,是上海市唯一的内陆人工岛。“复兴”的名称得于抗日战争胜利,寓意小岛的新生。近年来,上海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让这座超大型城市迎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6月23日,复兴岛担负起新的使命——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举办的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暑期学校在复兴岛开班,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中心落户上海。正如复兴岛承载着上海对于未来的最美好愿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浦江畔的自然之约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IUCN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官方评估机构,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IUCN是NbS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标准制定者。根据IUCN的定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方法,采取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修复自然的或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从而有效地和适应性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自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成为IUCN的国家会员代表,与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023年,双方启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建设,开展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示范推广、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治理模式,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协同增效,其理念与方法符合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传统,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论述高度契合。”开班式上,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表示,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思维、大局视野和协同方法,将NbS标准有机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全球危机面前,没有人可以自扫门前雪。”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IUCN的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当前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三重行星危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应对这些危机而生。
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讲授NbS概念和原则。
在他看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非一种凭空产生的新事物,而是“将根植于千百年文明中的方案用一个新的范式总结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广泛汲取民间智慧,并建立全球合作框架。“NbS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案例已经不言自明。当下最需要的是对其进行扩大和规模化,并系统性融入政策规划以及实践之中,以推动未来的变革。”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表示,IUCN制定的NbS的全球标准2.0版本,将在今年10月阿联酋阿布扎比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发布。“我们希望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入实际应用,和各国的本土政策进行连接。”IUCN亚洲区域负责人丁度·坎皮兰说。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提出荒漠化综合防治、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林草生态修复案例,共同促进生态保护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自然为盟友,共创人与自然繁荣共生的可持续未来”是NbS亚洲中心的愿景。6月22日,NbS亚洲中心2025年指导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透露,自然资源部与IUCN宣布共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以来,已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在研究应用方面,自然资源部在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时借鉴吸收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标准和指南,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在能力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方面,通过举办边会、常态化的沟通交流、人员互访等方式,促进亚洲会员在NbS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把生态建设纳入了国家建设,并通过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增效,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希望我在上海所学到的这些精神,可以像涟漪效应一样去影响到我们的政策、机构、社区和环境,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前景。”来自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的学员比什努·辛格·塔库里对暑期学校充满期待。
“东方智慧”的解题之道
选择上海、选择复兴岛,别有深意。造船业、渔业和仓储业曾一度为复兴岛带来辉煌,但也留下了水域污染等生态困境,近年来产业升级的大势更要求复兴岛加速转型。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建华表示,遵循自然生长、有机更新理念,按照“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的总体目标绘制复兴岛整体更新的蓝图,未来这座1.3平方公里的小岛将成为“最年轻、最可持续、最智能的1平方公里”。作为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NbS上海中心将致力于通过开展NbS研究、本土化实践与国际合作,分享河口型超大城市“生态之城”的建设经验,传播和宣介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NbS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人们的理解和应用。”如斯图尔特所言,会上发布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的NbS上海案例,正是上海基于对NbS的理解和应用,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范式。这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案例中首个从超大城市的尺度,使用集成化的一整套生态修复方法,实现生态综合治理的方案。作为一座超大型河口海岸城市,长江水与东海相融,太湖烟波与杭州湾潮相映,黄浦江细密水网贯穿上海全域,串联起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5类共15个分支的生态谱系。复杂的自然环境绘就了上海的生态长卷,也为整体生态治理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海平面的上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上海带来了城市安全韧性不足、高品质生态空间供给不足、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加速消逝等严峻问题。
学员在上海杨浦滨江实地考察。
“江海共济、城乡共生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上海的答案是,水脉塑骨、蓝绿塑型,重建基于自然基底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玉鑫介绍,上海深刻把握超大城市生态建设规律和特征,全域统筹、分类施策,创新实施“上游生态涵养保育、中游城绿融合共生、下游海陆韧性协同”的黄浦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上游郊野地区寻根“沪派江南”湿地文脉,让蝉鸣蛙闹回归郊野。通过重现活水周流、圩田溇沼的太湖流域圩田系统,传承基于自然的水利调控智慧,保护独具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肌理。通过在郊野公园实行“农田退水”等方式实现农林湿复合,营造多元共生复合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中游城镇地区探索“空间再自然化”,强化空间复合利用,将自然还给城市,将城市献给人民。贯通黄浦江45公里长的滨水生态岸线,提升城市区域生态廊道的联通性和城市空间活力。建立滨水湿地生态缓冲带,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设都市生境花园,营造近自然生态共栖环境。下游滨海地区打造“超级生态堤岸”,赋能陆海统筹,为蓝色海湾减负,为城市安全加分。作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的崇明东滩重构潮汐湿地,为鸟类提供优质栖息地。统筹三生功能布局及空间要素,海岸带建设集防灾减灾、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于一体,提升生态安全韧性。“上海案例提供了一种可能,即使在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大都市,‘自然疗法’同样能开出良方。”NbS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罗明说,这不仅仅是空间的延展,更是一次治理思维的跃升。“上海方案不仅仅是一个案例,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体哲学。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综合治理的引领者。”斯图尔特对上海案例给出了高度肯定。
学员在上海漕泾郊野公园实地考察。
“漕泾郊野公园将退化的土地恢复为生态资产,既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价值。”来自巴基斯坦的乌尔瓦·汗表示。来自葡萄牙的埃德娜·卡贝西尼亚教授认为,上海是一座能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美丽城市,后滩文化公园的经验做法将为葡萄牙开展相关项目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张玉鑫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持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高标准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深化NbS本土化实践,坚持东方智慧的师法自然,坚持超大城市生态自律,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自觉,不断推进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的生态修复实践。
海纳百川的思想之光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从设计之初就具有跨领域的特质。”斯图尔特说。为期10天的暑期学校,为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涉及金融、城市规划、水务管理、民间团体和商业领域的授课专家和学员们提供了交流平台。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不仅提高学员专业技术能力,更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协同合作。在培训课程和野外考察中,专家与学员们共同聚焦IUCN全球标准的实践应用、NbS政策战略协同和实践路径等展开讨论,共研共学NbS从国际范式到本土活化示范案例。斯图尔特对NbS的核心理念、原则及重要性进行了系统性阐释。NbS全球中心主任查尔斯·卡朗瓦分享了采用IUCN全球标准设计高度完整的NbS理论体系,全方位勾勒出一套系统、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生态治理方法论。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基于“海绵地球”的理念,以海南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浙江金华燕尾洲、上海后滩世博文化公园以及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等为例,生动展示了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生态基础设施在城市内涝防治和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生态修复之根本是让‘自然做功’。”他强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修复自然问题,并收获自然所提供的免费生态服务系统。“海绵地球”的理念不应仅局限于城市,而应延展至整个流域和国土治理。
5
学员以“IUCNNbS全球标准的实践应用”为主题进行案例讨论。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冯琛介绍了由华泰基金支持的“一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作为多方协同共创的典型范例,其成功经验在于充分联动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该项目已累计修复长江岸线超千公里,让母亲河重现生机。在“NbS与城市、健康”主题中,来自葡萄牙特拉斯—奥斯—蒙特斯和上杜罗大学的埃德娜·卡贝西尼亚助理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兼具挑战与机遇,NbS能够有效应对城市挑战,解决当下环境问题,同时驱动产业革新并创造就业。在应用NbS时,应扎根本地自然条件、尊重本土知识与需求,延续本土生态智慧,开展NbS本土化实践。同时,市民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与利益相关者协作,充分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诉求制定或调整策略,避免技术团队主观判断的偏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业务主管赵志刚分享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监测效率、优化保护修复效果评估、推动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珊瑚礁自动识别、物种声学监测等场景,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效能。在“海洋与海岸的NbS”主题中,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际合作首席专家郭寅峰以“在沿海地区应用生态减灾(Eco-DRR)应对多重社会挑战”为主题,系统阐释了中国“生态优先、安全为本、多措并举”的生态修复原则与政策标准体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霞围绕“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主题开讲,全面介绍了卫星遥感、Argo等监测手段、技术路径、预测模型及成果。此外,世界银行、国际发展金融组织、国家开发银行以及意大利国家存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分享了NbS融资目标、来源以及突破投资瓶颈等经验。日本、墨西哥、荷兰、卢旺达、巴基斯坦等国专家和高级政府官员分别从东京生物多样性地域战略、墨西哥城绿色基础设施、荷兰NbS本土生态智慧、卢旺达水土流失防治和湿地保护、印度河流域堤坝修复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作为亚洲生态治理的桥梁和纽带,NbS亚洲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合作,加强合作伙伴网络建设,合力研发公共知识产品,贡献更多实践范本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更多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