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合同监管作用,“一地一策”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2024-02-28 金山区规划资源局

  金山区近年来以合同监管为平台,通过政策宣传、主动约谈、协调协商等方式解决存量低效土地处置消化过程中的难点,全力以赴研究解决措施,确保低效用地处置工作提速、增效并实现重点突破。

  卫八路389号地块的成功处置,是金山区高质量处置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用地的一个典型案例之一,也是金山区在新增建设用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向存量要空间、助力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完成低效用地盘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有力助推了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破解了园区用地发展难题。

1.jpg

  原地块空置情况

  多措并举,建立低效用地盘活长效工作机制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盘活低效土地成为各地最快实现增量和破解招商引资土地制约的有效途径。金山区规划资源局始终坚持:要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审时度势地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要科学决策、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对低效土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的招商引资力度,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金山区针对低效用地有偿收回难,着手制定了低效用地收回相关政策,先后制订了《金山区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工作实施细则》、《金山区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供地前期研判,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合同监管的效力,形成与产业主管部门及产业园区多管齐下,建立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协商机制,依法依约开展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工作。

 以合同监管为抓手,推动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取得成效

  卫八路389号地块位于金山区碳谷绿湾产业园区内,长期低效,自2009年5月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仅建成一期建筑,项目投产半年不到即停产,二期建设一直搁置,剩余土地面积达300多亩,未建设面积占出让面积的80%以上。多年来,金山区规划资源局多次督促企业早日开工建设,但始终进展缓慢,推进难度较大。后金山区规划资源局按照土地出让合同关于建筑面积和竣工逾期的约定,并结合现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工具箱具体措施,就收回该地块事宜持续和企业沟通,积极推动低效土地处置。

  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解释。金山区规划资源局召集企业负责人宣传全市产业用地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指出低效用地和违反合同约定方面的处置要求。同时,细化调查工作,除了至现场进行调查收集现状材料外,金山区规划资源局采取当面约谈、电话联系、函件确认等多种方式核实情况,并向地块所在地园区和企业发出调查通知书,要求提供中止建设原因等具体情况。经比对合同履约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认定该地块低效主因,通过对履约情况的分析以及合同约定未履约罚则的解读,合理论证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最终获得了企业的理解,使企业认识到地块低效的原因确系企业自身造成。

  另一方面,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强力推进处置工作。成立由区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工作专班共同研讨企业低效土地处置难题,落实地块盘活策略。金山区规划资源局从违反合同约定、收取逾期竣工滞纳金、使用处罚条例等法律角度入手,告知企业收取违约金后的处置程序,使企业认识到按合同履约的重要性。最终,企业由原来不愿协商地块收回事宜转变为积极配合协商,与园区签订了土地收储协议。

2.jpg

  地块最新建设利用情况

  目前该地块已重新出让,新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32.68亿元,预计达纲产值约31亿元,年税收约2.1亿元。通过收回低效产业用地重新出让,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进产业园区经济产出。

3.jpg

  项目建成后效果图

  制订“一地一策”,分类处置各类产业低效用地

  目前,金山区内仍有部分产业用地处于“沉睡”的低效状态。“十四五”期间,金山区发挥好工作专班的协调和督导作用,对低效用地台账进行详细梳理和细化,准确分析每个项目形成的原因并认真进行研判,逐宗研判,提出限期开工、土地收储、土地置换、城市更新等“一地一策”的处置方案,为用地单位消除项目建设障碍,推动工业园区低效用地退出取得实效。

  通过低效用地处置,为相关工业企业项目落地金山提供了土地资源。今后,金山区将依托产业用地绩效评估结果,继续加强存量低效用地的处置工作,同时联合各产业园区等部门形成合力,对各类产业低效用地进行归类,依据归类结果制订“一地一策”,度身量造,分类施策,确保低效用地处置工作见真章、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