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村落营造进行式—沪派江南六域十二意象之「闵行·《浦江禾谷》」

  2024-06-21 市规划资源局  

  为加快推进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营造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5月31日,闵行区召开浦江禾谷单元沪派江南试点启动会。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部门和单位、闵行区规划资源局、浦江镇政府,“三师联创”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建科新加坡CPG集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共赴大治河以南地区的连片村落,在如烟细雨中开展实地踏勘、调研,共议区域未来发展和特色风貌保护与传承事宜。

  大治河以南,在上海城乡发展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吴淞江和黄浦江交汇的“浦江第一湾”东岸,是离上海中心城区最近的乡村,历史上系老闸港河流域。“浦江第一湾”拦河改道、劈土造田,与大治河共同改变了地区农业发展基础,也确立了老闸港河、大治河两岸在黄浦江水利航运与农耕文化的源头地位。

  本次调研的浦江禾谷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滨海港塘”域片,“十二意象”中的“横波”意向。该单元三分之二空间为农用地,是闵行主要“粮仓”、上海近郊唯一连片的乡村聚落,也是最大的原生乡居聚落。

  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从市区热闹的车水马龙切换到幽静的“田园原乡”。离开了喧嚣的交通声和人群,甫入汇中村、正义村村口,繁树蔽荫的小路、鸟语花香的田野、小桥流水的农家便给我们了惊喜,可谓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村口竹编饰字“春雨惊春清谷天”,提示着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水滋润恰逢其时;调研中的同事感叹,从村口开始,“我在这里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村不是我处的环境,我只是村的一部分!”

1.png

2.png

  正义村七组村口与汇中村村口

  当踏入光继村的湾周里,便进入到不曾想象的郊区“秘境”。穿过鲜有人至的竹林小道,邂逅隐在林中的百年老宅,踏着盖满厚厚竹叶的石板,便来到古渡口。尽管清乾隆七年(1742)开挖成为盐运干河的“小闸港”不复当年辉煌,留下的岸栅仍似乎期待我们的到来。往回走过村宅,家家宅园几乎都有一丛竹林,自然朴实而优雅宁静的气息愈加浓重。

3.png

4.png

  竹林幽道与古渡口

5.png

6.png

  村中幽居与宅边林

  “林成绿屏、方田为基、水渠成网织田林”的特色景观,源于田、林、水、路与低密度聚落的绝佳组合。“大治河以南”地区的河流干流经过好的人工改造,东西为干河、南北为支港,直型为主,支河间以自由变幻的溪、塘相互联系,村庄或“兜”或“靠”或“顺”于溪,三五成行分布,少部分呈团块状集中分布。村口、宅落或以林掩、或以竹照,村中河道尺度狭窄、自然曲折,人工改造的痕迹较少,乡村住宅地往往有河圈护村,石桥通行,总体呈现“河圈村、林围屋、屋后渠、屋前塘、三五户、并成行”。

图片7.png

图片8.png

  横波意向的空间肌理:横港纵河·曲溪星塘(正义村)

图片9.png

图片10.png

  横波意向的空间肌理:横港纵河·川泾栅沟(光继村湾周里)

  未有大变化的农村生活方式不断给我们惊喜,让人乐得逍遥、津津回味。房前“麦苗冒尖、瓜果肥”,空气中飘荡着小时候才有的青蔬味;村中经过景观设计,“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让我们心情愉悦;亲切的“鸭子巡河”、失传已久的“小猫钓鱼”让人忍俊不禁。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瓜果肥(上)与一夜花开无数(下)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鸭子巡河(上)、小猫钓鱼(下)

  宗族文化与乡土文化在这里交汇,礼耕义种的风习是江南文化底蕴与海派乡土特色的交融代表。在正义村七组,保存着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造的“向观桥徐氏奉思堂”和《向观桥徐氏世宗家谱》。据传明万历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后人徐昆(向观),迁至鲁家汇的向观桥(时属南汇县),向观桥徐氏奉思堂是徐光启的家祠,也曾是当地徐氏子孙的“学堂”。

  向观桥徐氏宗祠不同于传统的大型宗族祠堂建筑形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原为“四合院”式布局,今仅存前进房屋连鼓乐楼及东厢房,建筑均砖木结构,首进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旧窗框上饰拱形窗楣。青瓦屋面,外形类似歇山顶,装饰斗拱上承梁架,檐角上翘。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向观桥徐氏世宗家谱》和徐氏宗祠现状

  湾周里因南宋周氏自浙入淞,观黄龙浦西北而来、至此蟠曲成湾,故名“湾周”。明清时期,湾周周氏家族耕读传家,美德流芳,人才辈出,拥有周洪、周思兼、周茂源、周金然等四名进士,而声震松江府,耕且读的风习代代相传。

  风土、风俗相传,民居建筑的风貌也在伴随工业时代的工艺、材料、审美逐渐演替。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翻新的近代建筑风貌均有呈现,既有欧式小洋楼、也有平直简素的民居,有的人家沿用原有脊饰、屋瓦呈现出的混搭样式,有的人家用带颜色的碎玻璃做几何形、宝石等作为装饰,又不乏木构泥墙的老房子。家家户户各显其能,各呈其态,倒也安然。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离城市最近、离自然不远”,吸引本村年轻人返乡创业。在汇中村,一片树林,数间平房,几只猫狗,汇中村“栖村”小院兼具乡村野趣和都市简约。本地小伙钱迪今年5月入驻栖村,在村委会支持下,“栖村”后面的一幢村民上楼保留民宅,经过空间的再利用和产业导入,打造成了集宠物美容、寄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宠物空间。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把非遗技艺做到极致,带动村民致富。汇东村把“套版葫芦”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从种植、采摘、设计、销售、体验、节庆活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在村庄风貌中也植入葫芦元素,村边农家屋子墙上画的是葫芦,门牌也设计成葫芦造型,连村里的小路也根据葫芦的美好寓意被命名。

图片23.png

  启动会上,浦江镇镇长徐颖峰介绍了既有工作基础,并提出要围绕试点机遇,做好村庄“解剖”文章,充分运用既有策划、土整、村庄规划等成果,整合好政策、行动和资金,以点带面,将大治河以南建设成为上海“乡村振兴”和“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的样板区。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乡村处顾守柏处长,在简要介绍有关背景和要求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本次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大治河以南是人与自然交互“痕迹”明显、地域物产与耕读文化丰富的典型地区,要尽快明确主题、发挥“三师”团队机制优势,在文化传承、空间营造、农旅发展等方面做出浦江特色。

  沪派江南·大治幽静单元三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建科新加坡CPG集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吴春飞、袁海琴、阎瑾;中国建科新加坡CPG集团洪蕾;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方春辉。)

沪派江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