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甘泉,乐龄家园”打造全域为老生活画卷——2023年普陀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之甘泉路街道 发布日期:2023-11-27
“幸福甘泉,乐龄家园”打造全域为老生活画卷——2023年普陀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之甘泉路街道
2023-11-27 普陀区规划资源局
街道作为面向人民群众服务的第一线,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在面对多样的需求,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甘泉路街道大力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切合辖区实际情况,从百姓诉求出发,以专业的力量引领街道发展,为居民谋划幸福乐龄生活图景。
回答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区治理难题是街道最好的答卷
“房老、人老、城厢老”的社区是人们对于甘泉现状的传统印象。甘泉路街道,始建于1953年,甘泉新村与曹杨新村一样都是上海市第一批建设的工人新村,规划之初受到“邻里单位”理念的影响,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同步为居民规划建设了学校、影院、商场等公共服务配套,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街道格局完全形成,已发展为各类服务要素齐全,配套完善的高密度,成熟居住社区。从人群结构上看,甘泉路街道人口老龄化率已达51.19%,是普陀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街道,同时,街道人口密度极大,2.36平方公里内容纳超10万人,人口密度达4.5万人/平方公里,居全区第二。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扩大已有设施特色,活化利用好存量空间,如何更好的匹配街道内人民的需求,激发老龄社区活力,是甘泉当前发展阶段必须做好的答卷。街道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问需求计调研行动为街道发展夯实基础。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共谋街道发展
甘泉路街道高度重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由街道党政部门牵头,街道领导亲自带队,组建工作专班,广邀各级部门进入街道实地考察,了解街道发展;并且引入各类智囊团队共同谋划街道生活圈建设,在规划统筹引领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指标,纳入街道重点工作,抓好项目拟定及落实;
工作部署会议照片
幸福甘泉、乐龄家园,初心不忘
在甘泉可以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位老人,老人的生活幸福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而另一方面,老龄人群在社区内的活动时间多,参与热情高,体力上也喜欢就近活动,街道内活力十足,这也是甘泉街道的一大特点。对于该项人群而言做好15分钟生活圈工作更加势在必行,所以街道始终不忘初心,将生活在街道内半个多世纪的老年人群作为甘泉生活圈重点研究的人群。制定“幸福甘泉,乐龄家园”的行动目标,以养老服务为特色主线,高标准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结合空间与人群特点,做足“老而有活力”的文章,激发社区活力,将街道打造为老龄社区现代化的“试验田、样板间、创新所”。
街道内老人活动的照片
问需于民、求计于民,人民需求是首位
为全面了解街道内居民的“急难愁盼”开展多方面调研。针对多元人群广泛需求发动街道内60个居住小区完成全龄问卷调研;开展了部门、居委座谈工作,分生活圈组织覆盖共20家居委的访谈,充分了解所有在基层工作的居委所面临的难题困境,通过“畅所欲言”、“共创社区地图”等环节,凝聚居委共识,调研其“急难愁盼”的问题辖区;通过单位走访了解现状设施的使用情况和反馈;利用“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基层的机会,充分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街道发展的相关意见等。
社区食堂、步行街、菜场、现状设施等调研
居委座谈、共创地图等活动
除此之外,针对老年人群特定需求方面,发布了“乐龄”版老年人专项调研问卷,由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填写,在街道和居委的努力下共回收约1600多份有效问卷,占约2.5%的老年群体,在空间优化、日常出行、服务设施方面都收货了宝贵的意见,取得了热烈反响;
“乐龄”版问卷汇总
街道还通过辖区内养老行业协会组织了在地养老服务行业具有代表性的9家企业进行座谈,涵盖养老机构、长护险服务机构、护理机构、辅具租赁机构等方面,了解其在养老服务运营的过程中的困境、建议、需求等,共商生活圈发展方向。对养老社区改造方面进行专项调研等更为针对性的调研,以多样方式全面了解在地需求,通过组织社区共创地图活动,充分挖掘街道内闲置空间资源。形成了街道重要的需求与资源地图。
养老服务企业需求调研
以“乐龄+”模式探索全域为老的甘泉生活圈
通过对现有设施特色的挖掘,街道内已初步形成了3条为老中青人群提供多样活力设施的特色线路,比如:以甘北生活广场(甘北菜场)-甘泉公园-普陀体育中心-甘泉邻里1号-同济医院-沪太奇石文化城为联系的体育健康线;以甘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黄陵路美丽街区-甘泉集市-甘泉片区党群服务中心-甘泉路步行街-新泉集市为联系的缤纷生活线;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甘泉文化馆-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甘泉图书馆为联系的文化研学线。以此为基础,街道提出盘活一批优势资源、落地一批特色项目、塑造一批活力街区,在住区综合修缮、人群活力挖掘、设施能级提升等方面,以“乐龄+”住区、“乐龄+”公共空间、“乐龄+”设施、“乐龄+”产业等模式为抓手,切实解决好本次问需求计指出的居民急难愁盼,比如社区食堂、居住环境修缮、文体活动空间等。
甘泉“体育健康、缤纷生活、文化研学”三条特色线路
贴近生活、突出特色,全龄共享
在具体项目上街道不仅打造了“拾光里”认知障碍老人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小屋等为老年人服务的特色项目,优化和深度推广“甘泉养老百事通”手机小程序,为甘泉老年提供养老方面的指导;伴随23年项目的建成推进,甘泉路街道还建成了全区首个“一铺一档”数字底座平台,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应急化与常态化的数字抓手。
下一阶段,甘泉路街道将持续围绕“幸福甘泉,乐龄家园”的建设目标,汇聚专业规划团队、社区居委、居民、在地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乐龄+”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包括:“乐龄+”住区模式下,以章家巷小区为试点,在修缮中,充分尊重老年人群诉求,融入历史记忆、结合居民特点引入养老服务企业,志愿服务机构结对服务,探索低碳乐龄示范社区的建设,为后续街道内其他老旧住区的更新和修缮探索更适配于甘泉的方案;“乐龄+”设施模式下,结合现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其底层空置用房内,匹配周边居民诉求,植入社区食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驿站等新兴的有结合设置条件的其他老年服务功能,打造甘泉的乐龄文化综合体;“乐龄+”产业模式下,为呼应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偏好,计划将延长西路180号现状空置的约3000平用房,引入以养老为主线的生命健康相关企业,形成产品展示及沉浸式体验空间,搭建老人与企业交流互动的窗口,提升其对新时代养老设施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乐龄+”公共空间模式下,结合现状已初步形成的特色慢行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甘泉特色的服务亭,植入集小型休闲娱乐、服务宣传、AED急救等设施的“乐龄家”服务亭,为甘泉老人出行便利和安全提供保障。相信,未来伴随这些特色项目的建成,将迎来更加具有活力充满幸福感的甘泉路街道。
甘泉公园
黄陵路美丽街区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甘泉“拾光里”认知障碍老人服务中心
甘泉智慧健康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