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村庄设计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

2020-05-15 市规划资源局

  近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提升乡村风貌开展村庄设计》专家研讨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理想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着“探索通过村庄设计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新路径”的主题,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方春辉、乡伴文旅集团副总裁郑光强、同济大学董楠楠和上海美术学院刘勇四位专家,研讨会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负责人顾守柏主持,通过现场座谈和钉钉线上直播形式同步进行,市农委、市住建委、市整理中心、各区规划资源局、全域整治试点镇、示范村所在镇、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所在镇和相关设计单位人员参加会议。会上各位专家为提升乡村建设和发展质量、营造高品质乡村环境、展现乡村传统文化、体现村庄设计的价值提供了多元观点和新颖思路。

  顾守柏,主持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负责人

  嘉宾观点

  方春辉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一院副院长,导师,高级工程师

  上海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专家顾问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专家顾问

  观点

  方春辉专家介绍了中国美院在浙江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上海奉贤区吴房村、闵行区革新村和金山区和平村的实践,对上海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观点和见解。

  浙江省实践:“道法自然”贯穿乡村规划设计的始末。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诸暨市赵家镇皂溪古村等诸多实践项目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上海市实践:“知行合一”成为村庄设计的关键词。探索和展现每一个村庄的特色,还原最淳朴的风貌肌理的同时,通过理念创新,打造“一村一景”。依托总院艺术院校背景,率先在乡村振兴设计领域将艺术与设计融合共存,让乡村既能留得住乡愁,又能与时代同步,在几个实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闵行区革新村的实践在设计介入时民居建筑处于在建状态,因此设计重在对庭院围墙的精细用材、选型、造景和宅间道路组织,重点关注高度在1.5m-2.2m之间人视野关注的主要区域,提升环境景观风貌,创造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W020200515510726358184.jpg

革新村

  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的设计“以画入景、以园穿线”,打造出乡村特有的回归田园农庄、花海树林的静逸氛围。集中居民点设计采用“空中村落”概念,利用科技手段,将传统线下沟通的方式转变为线上看房签约,方便村民了解自家住宅改造新建动态。

W020200515510726516157.jpg

和平村

  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的设计以国画作品“桃源吴房十景图”为蓝本,充分尊重该村桃林特征,再现乡村故事,通过建筑、规划、景观、艺术等学科领域的多元融合和设计师常驻现场的工作模式,细致推敲设计细节,去除工业元素、还原自然魅力,最终形成了源于艺术、高于设计、充满灵性的村庄设计作品。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国家会展中心的设计中,延续吴房村设计定位的“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主轴,方案充分把握绞圈房屋中轴对称、人字双坡的特色,延续三合院绞圈房“仪门”的处理手法,延续上海传统海派江南民居特有的主入口迎宾之意境,通过“江南民居”的场景呈现和非遗的现场表演互动,再现吴房村的乡风野趣,成为进博会期间社会各界争相参观与打卡的网红展区。

W020200515510726512246.jpg

吴房村

  刘勇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会员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乡村规划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副主任

  观点

  刘勇专家围绕着“高等学校的建成环境类专业,在教学、科研、育人过程中,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核心命题,介绍了上海大学参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活动的三个阶段,从项目引入、产学研一体化的尝试到学科EPC介入乡村振兴,展现了上大人积极介入浙江省乡村建设的实践历程。

  缘起:经艺术家引入,以乡村规划项目为依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自2013年起,在浙江省8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参与了永康、玉环、天台、景宁、常山、松阳等13个乡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实践:以高校学科发展政策为引导,以乡村规划项目为抓手,借助产学研一体化方式,积极参与地方乡村建设。于2012年成立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于2015依托建筑系年成立地方重塑工作室。2016至2019年间,以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为基地,相继编制了一村和八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在实践项目之外,通过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学术交流及高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优会、联合设计工作营、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永康雅吕乡土建筑工作营等形式多元的教学活动,推动城乡规划、社会学、艺术学科的跨学科交流;同时通过年度芝英论坛(费孝通学术思想论坛)、上海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芝英研究中心、PACC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等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全面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在2019年的三门县横渡镇发展及旅游发展策划实践中,通过美术馆艺术重塑、旅游宣传片制作等创新形式,积极探索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活动,为乡村振兴活动注入流量和商业价值。

  思考:乡村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通过乡村的建设行为实现乡村发展与治理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城乡规划专业理解中国政府在城乡发展和建设行为中的行为逻辑这一特殊优势,鼓励艺术家参与其中,通过跨学科交流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乡建活动中来,重拾乡土情怀,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W020200515510726519479.jpg

对乡村振兴的在思考

  董楠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

  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漕泾镇水库村乡村规划师

  观点

  董楠楠专家从政策解读出发,提出乡村振兴应将生态资源、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作为实施的关键策略,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还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乡村景观设计都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宜居。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分类讲解和分享水库村项目实践的五点工作体会,直观地介绍了海派乡村振兴中景观塑造所运用到的设计策略与实施途径。

  “大文章、小故事”——打通村内阻水坝,恢复河道水上交通功能,吸引城市里的年轻人来锻炼体验;新建的步行桥扩大桥身,成为村里水上别样的会客空间,桥面玻璃材质透明见水,实现桥上桥下透明化,呈现出不断变幻的光影景观效果;对既有废弃养殖塘进行清理,增加净水和水培作物,改造成为莲藕塘与水耕植物塘,强化生态农业的景观特征;对乡村内随处可见的观测站如水处理站、太阳能基站等进行建筑单体景观化改造,成为景观地标。

W020200515510726517578.jpg

水库村莲藕塘与水耕植物塘效果

  “推整治、优生态”——通过对上海郊野公园内田水林的用地比例分析,分析得出上海地区常用的农作物品类、花期特点等,有助于周边村庄的景观选址工作。通过乡村艺术季,引入“田园实验”,塑造广袤乡村骨子里自由、文艺、创新等特质,增强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例如2019年水库村通过“水cool?田园实验”,利用稻田收割机会,邀请艺术家进行临时性的书法艺术活动,打造乡村艺术IP。

W020200515510726512233.jpg

水库村书法艺术活动

  “兴乡风、引关注”——保护乡村景观风貌,对林地进行抽稀抚育,增加多样化的水生栖息生境,提高乡村水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道路景观应突出绿带与农田穿插的布局形式,沿线宜适当增加文化服务设施。村主路可为村镇的重要主题活动提供临时性场地,成为推动当地本土食材的特色展示和体验空间。

  “增设施、强运营” ——合理增加自行车驿站、游船码头、景观桥等设施,提供主题观光和城市公交接驳线路,加强村庄的可达性。河边应完善景观步行系统,提高社区临水空间的公共性。宜鼓励村民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庭院建设。新增的社区花园应与步行系统串联,通过小庭院、小花园、小菜园建设,实现乡村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庭院设计协调美、种植栽花绿化美、文明和谐家风美。

W020200515510726514121.jpg

水库村沈家宅社区景观环境

  “乐村民、融市民” ——乡村景观设计不仅是要让市民融入,更是要回归村民本身,鼓励村民参与村庄建设,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

  郑光强

  乡伴文旅联合创始人,集团副总裁

  乡伴设计院院长

  观点

  郑光强专家以“设计改变乡村”为主题,通过青村镇吴房村策划与启动区建筑景观设计、成都安仁镇南岸美村老酒厂文化综合体改造、乌镇水乡寻梦研学路两点一线建设工程和文创驱动、低成本的乡村实践项目,从土地开发、政府决策、项目策划、投资渠道角度分享了乡伴在乡村设计板块多年耕耘的实践经验。

  吴房村: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吸引孵化返乡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带动黄桃产业升级,打造成为强村富民的大都市郊区乡村国际青年共创集群。其中对接待中心、乡村餐厅、村民之家民宿、皮划艇俱乐部、双创中心等节点进行建筑单体改造。策划上体现乡村建设应顺应大势、找准定位、明确路径,设计上“乡土”和“时尚”不冲突,乡村也可以出网红。

W020200515510726513400.jpg

村民之家民宿

  安仁镇:遵循轻介入、在地化原则,构建新乡居时代下的艺术生活社区。以社区文化和新型邻里关系培育为前提,以土地高效利用产出为目标,实现“村的新型产业化”,带动“人的重新乡村化”。土地开发上通过流转的25亩宅基地及周边约40亩的农用地形成项目核心区。通过“1座老酒厂+1个乡居林盘”打造川西最美鲜花为主题的艺术林盘及博物馆小镇。林盘建设引入精品民宿,营造林下泡池、南岸稻香,配备高标准田园餐厅、林盘酒吧、无边泳池、亲子互动等业态。以民宿酒店为载体,组织村民培训学习,引导创新创业和就地就业。老酒厂改造优化院落田野环境,保留建筑主体结构,植入展览、会议、休闲、游戏等功能,成为微型文化综合体。扩建后的平台屋顶形成多维的乡村界面,建筑单体强化屋面曲线,呼应传统建筑形态。为保留场地记忆,对女儿墙、墙体开洞进行细部设计,并将红砖元素从室内延续到室外场地。

W020200515510726517228.jpg

老酒厂改造后实景

  乌镇:依托桐乡乌镇横港村、陈庄村,通过EPC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助推嘉兴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整合特色示范村现状资源,打造一条以“水乡寻梦研学路”为主题的特色美丽乡村精品线,串连横港国际游学艺术村和北庄非遗传承匠人村,激活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发展,成为环乌镇美丽乡村的振兴示范。横港新村的主入口围绕 “田园画卷” 的主题结合国际游学艺术内涵打造门户形象。项目模式上采用EPC+O形式,切实保障乡村项目的建设成效和可持续。乡村振兴浙江实践率先提出“乡村经营”、“未来社区”等理念,乡村版“未来社区”将会成为乡村振兴新抓手。

  其他:南京苏家理想村通过10余个文创布点,打造苏家村的文化ip,加快推动社会资本的进入,村里已出租或自营房产面积比例以及租金水平得到了提高,业态变得更为丰富,帮苏家村找到了长期的造血机制。浙江丽水松阳老街通过“一场时光”的主题展览策划,将传统民间技艺呈现给游客和地方百姓,展览的很多物件都是请老街的师傅共同完成,例如定制刻章、老电视机改造鱼缸、老师傅手工装裱等,让展览本身更有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小结

  乡村设计不应局限于我们肉眼可见的建筑、景观,设计之于乡村,也不仅仅只是让乡村变更好看。考虑到乡村和城市间存在的现实差异,现阶段的乡村需要全过程、陪伴式的设计服务,我们需要构建集合策划、规划、设计、文创,多位一体的乡村设计体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引导乡村建设:通过运营前置、策划先行,明确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导控、厘清建设边界,确保合法合规,通过全程设计、陪伴乡村,确保建设成效,通过文创导入、创新设计,彰显乡土特色。对于上海乡村振兴这样超大城市语境下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城市高强度管理下的乡村建设不但受到制约,同样市高密度资源下的乡村发展也是一种机遇,设计改变乡村,但是设计不是解决乡村的根本问题的唯一手段,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推动优质资源(资本、智力)的双向流动,上海乡村振兴的实施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可持续运营,关键支点是乡村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上海需要需要形成可复制模板,需要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具有示范引领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