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上海·沪派江南行”——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总结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3-10-14 市规划资源局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风貌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专项行动,今年7月份以来,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市相关委办局和相关区政府,组织专业力量集中开展了全市特色民居和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盛夏酷暑,砥砺前行。调查工作先后历时3个月,全面完成现场工作。2023年10月13日下午“乡土上海•沪派江南行”——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总结交流会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全面参加本次乡村风貌调研的上海市规划院、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浦东新区规划院、华建华东院、华建上海院、同济建筑院、中建上海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12位专业调研团队的主创和师生代表参加交流,会议邀请了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马军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于海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李天纲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林静、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郑光强等相关专家,和典型镇村代表青浦区白鹤镇镇长徐学军、奉贤区四团镇新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兵等参会研讨、交流。市政府研究室、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等市级部门,松江区副区长龚侃侃、奉贤区副区长田哲、金山区副区长蔡宁以及各相关区规划资源局负责同志、媒体和公众代表参加会议。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副局长王训国出席会议。

1.jpg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介绍了本次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的缘起、过程、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调研普查工作自今年7月开始,调查范围覆盖全市整体乡村区域,对象上涵盖村域空间、聚落肌理、传统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特征等乡村要素,同时还重点关注乡风民俗、传统手工、匠作流派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内容。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了一批具备本土特征的典型村庄聚落、乡村传统建筑、自然文化遗存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促进了调查各方与镇村组织以及村民的交流互动,增强了专业调查团队的乡村认知,拓展了多方参与本市乡村全面振兴的通道。

为了关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会议设置了非物质文化演绎环节,会议现场请来了宝山区大场镇的江南丝竹演奏团队和青浦区金泽镇的田山歌表演团队,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场江南丝竹和青浦田山歌,让与会嘉宾、团队代表和公众共同体验上海传统乡土文化的鲜活魅力和浓厚韵味。

2.jpg

3.jpg

调研感悟和成果交流环节,上海市规划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详细介绍了本次上海特色民居风貌保护普查工作概况。本次现场调研历时两个月,覆盖全市9个涉农区108个乡镇1556个行政村。调研团队由4家规划设计院、4家建筑设计院、3家高校、上海市测绘院以及乡村责任规划师组成。调研过程中,调查团队深入乡村各个角落,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大量形制考究、具有“沪派民居”特色的乡村传统建筑、老街,以及古桥、古树等遗存,虽然总体分布上较为分散,但整体上充分呈现上海传统民居“统一多元”的风貌形态,可以为研究“沪派民居”的建筑元素、文化特征提供丰富样本,也可为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和留存历史记忆提供空间载体。

高校团队代表从学生的个人视角出发,回顾过去两个月来的调研历程,描述当前上海特色村落调研体验,深入认知上海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风土人情及有别于江南水乡的韵味,并对保护与传承上海乡村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振兴与发展乡村产业提出自己的见解。

 ☆上海大学薛平同学:回得去的乡村

☆交通大学杨冕霖同学:看见 沪乡之韵

☆同济大学杨学舟同学:“乡”遇、“乡”聚、“乡”约

村镇代表从村镇管理者的角度,讲述乡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乡村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思路,以及对未来乡村的理想与展望,充分展示乡村生态之美、风貌之美、人文之美、物产之美。

 ☆青浦区白鹤镇镇长徐学军:讲好古青龙新白鹤故事,探索江南文化与乡村特色融合发展

☆奉贤区四团镇新桥村总支书记张兵:诗意栖居-醉乡村·醉乡愁·醉人文·醉江南

建筑设计团队代表从建筑师的独特的微观视角,发现沪派民居不同时代特有的美和建造智慧。寻找具有上海乡村特色的老建筑、老民俗、老风情并试图发掘那些尚未被“正名”的古建民居。探寻上海传统民居建筑的未来的保护与传承。

 ☆中建上海院杨崛:绞圈房——浦东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

☆华建上海院钟晟:沪派民居——细节中的上海腔调

☆华建华东院张锋:借问乡村几多色

☆同济建筑院哈虹竹:村居载乡情,连接多元宝山

规划设计团队代表从地理条件和历史上变迁入手,探讨上海不同区域乡村聚落的形成机制和空间肌理。结合实地调研,从林田水路宅的村域空间和多种形式的聚落肌理,到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再利用,多元文化的融合风貌等角度,展示上海乡村的独特魅力。

☆中规院上海分院郑铄:水载沪上江南——对话沪派乡村的生命力

☆同济规划院张恺:冈身平田,近海高乡

☆浦东新区规划院赖志勇:看见另一面浦东——灶港盐田的水乡魅力

☆上海市规划院葛岩:三种视角,探讨上海乡村的历史保护与乡愁记忆——结合松江区调研的若干思考

互动沙龙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主任马军交流了60年代的村史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建议加强乡村历史溯源研究,寻找乡村根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交流了乡居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的活化主题,包含建筑形态、乡居生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呼吁高度重视从人的现代生活需求出发活化乡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以青西金泽、朱家角镇村为例谈镇村联动保存宋明市镇格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林静就上海传统村落中非遗的存续状况和特点以及保护发展中提出了一些建议;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郑光强基于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提出了乡村建设实践过程的风貌整治建议;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彭震伟谈了从特色民居调研到特色民居村落保护中如何发挥多主体作用的一些思考建议。互动沙龙由上海市规划院副院长骆悰主持,他就保护与活化、非遗存续发展、乡村建设实践等与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

4.jpg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同志对参与本次普查工作的各相关单位和全体人员表示感谢,在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区、镇、村的精心组织和密切配合下,在调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实地调研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对乡村全方位的认知,达到调研的预期成效,为后续规划乡村、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表示,本次总结交流会的目标是充分展示调研成果、加强分析与思考、展望乡村建设的前景,会议邀请规划、历史、民俗、宗教、非遗、乡建等专家,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交流平台,凝聚更大共识,汇聚更广力量,切实推动乡村保护发展协同创新。会议成果交流内容精彩纷呈,专家互动发表真知灼见,镇村代表描绘推介乡村情真意切,给规划资源工作带来了启发和动力,激励我们更好地重视乡村、认识乡村、投入乡村,奋发有为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乡村传统文化遗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他指出,城和乡是一个有机整体,休戚相关,水乳交融,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要给村民和城市居民留下“乡愁”,要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回得去、呆的住的乡村;对待乡村,我们要用不一样的思维和不一样的规划方法,要以田水林空间为主体,织就乡村蓝绿基底;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创新机制和政策,集聚各方力量,保护和发展沪派民居和村落。本次调研工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着手编制本市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和沪派民居设计指引,会同相关区区政府选择一批自然基底优、空间肌理好、沪派民居特征强的典型村落,抓紧开展乡村风貌保护发展试点。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