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村落营造进行式——沪派江南六域十二意象之「青浦·《鹤荡霞滩》」 发布日期:2024-05-27
上海特色村落营造进行式——沪派江南六域十二意象之「青浦·《鹤荡霞滩》」
2024-05-27 市规划资源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落实《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实施行动, 5月21日下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在市农科院白鹤基地组织召开青浦区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传承试点工作推进会,加快推进青浦区试点风貌单元建设工作,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风貌保护传承样本,保护传承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市规划资源局乡村处、青浦区规划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试点单元所在的白鹤镇镇府、金泽镇镇府相关负责人和参与试点规划的乡村“三师联创”的团队参加会议,共同谋划青浦“沪派江南”画卷。
会议照片
会后,乡村“三师联创”团队分别赴白鹤镇曙光风貌单元和金泽镇西岑风貌单元开展实地调研。
白鹤镇曙光风貌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曲水泾浜”地貌,“十二意象”中的纤网风貌区。“横塘纵浦,塘泾绕田”风貌特色景观是青浦圩田景观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人“理水+营田”的农耕智慧的珍贵遗存。其中曙光村聚落错落背水面田,沿河横向带状分布,农田主要分布在以泾河分隔的圩田区域范围内,呈现出典型的“一河、一埭、一片田”的肌理特征。
曙光村西以西大盈港为界,西大盈港古称赵屯浦。古时在吴淞江南北两岸形成许多纵向的支流,当地人称“浦”;而在浦与浦之间又有横向连接的水道,当地人称“塘”,其支流水道密布田间。当时,青浦地区有著名的五大浦:赵屯浦、大盈浦、顾会浦、崧子浦和盘龙浦,赵屯浦居五大浦最西。当地乡民大多在这些网格状的浦塘之间围垦造田。这种圩田的耕种模式即可以治水,也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并形成独特地貌,体现出“活水周流”的自然生态特征。
曙光村单元空间肌理意向
白鹤镇曙光村聚落肌理
白鹤镇曙光村沿弯曲纤网河道分布
白鹤镇曙光村聚落风貌
曙光村村域河网纵横,民居有着伴水而栖、枕水而居的典型水乡特色,在濒水界面处理上开门见河,极具生活便利性。河道畅通,水清、岸绿、景美,河上多为小桥连通,有区级文物保护点古桥两座,分别为赵屯万寿桥和毓秀桥。
白鹤镇曙光村河道水系
白鹤镇曙光村毓秀桥
白鹤镇曙光村赵屯万寿桥及桥头河畔空间
曙光村内民居屋面形式多为双坡顶屋面,也有坡屋顶接平屋顶、仿落厍屋、西式四坡顶(加设老虎窗)等形式。民居房屋正脊多为游脊,屋脊头以雌毛脊、甘蔗脊为主,部分有花瓶、游龙式样装饰。部分民居保留木制门窗,局部上世纪70-80年代门窗及外墙有几何形水刷石图案,具有一定的年代感。
曙光单元的传统建筑风格
曙光村地处太湖平原的水网地带,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横塘”,水体呈线性弯曲状,逐渐形成水曲泾弯、环曲为汇的特色水乡肌理。曙光村周边的南巷村、红旗村、太平村等村庄与林带、水田、荷塘、鱼塘参差交错,草木茂盛,滩涂连片,呈现出村湿、水湿、田湿……互依互存的天然湿地水乡意境。
南巷村河网、湿地、农田、林地和乡村有机融合
南巷村内的稻田、湿地、河道丰富的自然肌理
曙光村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曙光村所在的白鹤镇被誉为沪剧的故乡,1966年,曙光大队成立一支由20人左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排演过革命样板戏沪剧《沙家浜》《红灯记》等。在产业特色方面,曙光村也是白鹤镇重要的草莓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白鹤镇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草莓产量占上海全市近1/3,是中国十大草莓基地之一,2024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草莓产业)。
白鹤赵屯曙光风貌单元是《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实施行动中首批启动试点单元之一。试点项目团队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认为要深入梳理片区特色空间基因,挖掘历史文脉、空间地脉、特色资源,重点保护塘泾湾田的蓝绿生态格局和纤网型聚落肌理,在此基础上重塑沪派江南“纤网”空间特色,形成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示范的青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