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村落营造进行式——沪派江南六域十二意象之「青浦·《浮翠山深》」

  2024-06-11 市规划资源局

  为加快推进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营造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近日,青浦区召开沪派江南试点启动会。西岑风貌单元“三师联创”团队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叶草堂、澳大利亚Hassell,启动会前后多次开展了踏勘、调研。

  “湖荡水波涟,岛田嵌其间;芦苇摇曳处,莲叶碧水天;鱼跃任鸟飞,渔舟歌唱晚;水波映日影,芳泽润江南”

  西岑风貌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湖沼荡田地貌,“十二意象”中的珠链风貌区。数千年江南文化在此留下开渠围堤、圩堤重叠、河湖纵横交错的地貌,湖泊、湿地、荡、塘在这里连片交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水乡村落,如同一个个漂浮小岛点缀其间,山深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从遥感影像图中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湖荡宛若水珠,蜿蜒的线型水链将镶嵌期间的岛状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珠链的水乡独特风貌。”

1.png

  西岑单元空间肌理意向

  来源: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

2.png

  “河湖纵横,阡陌交错,船驳埠头,鱼游荡间”,山深村如同画家笔下秀美的水墨画,朴素而静美,一派祥和的江南水乡胜景,让人不由沉醉其间。

3.jpg

  山深村村落风貌

  水陆相邻,河巷相随

  山深村水乡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呈现北、中、南三座小岛空间。南北向街巷主街贯穿村域,东、西方向分别延伸出众多巷道,深田村港、山深后村港等三水巷东西穿越,塑造了山深村主街、巷道、水巷三类典型空间形态,整体展现自然有机的风貌格局。

4.png

  山深村聚落影像

5.png

  山深村航拍图

6.png

7.jpg

  现状主街和巷道空间

8.jpg

  现状水巷空间

  以河为径,枕水而居

  位于蓝色珠链核心区的山深村,北临北横港,东接大莲湖,南串莲盛竖河,优越的水乡环境,造就了“水陆并行,人家尽枕河”的特色村居空间。村庄建筑群体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河街相随,人家枕水的特点,建筑直接临水或通过场地空间间接临水,体现出聚落中的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互动。

9.png

  格局灵活,有机生长

  山深村因生产生活需求差异,以及自然条件不同,建筑间有菜地、林地、花圃等, 在肌理上呈现曲折、转折、错落、错叠等变化。

10.png

  枕水而居,错落排列的民居

11.jpg

  穿行于山深村内通往河道的小径之间,不经意就会看到临水而居的人们用心打理家家户户的小院,有的种菜,有的养花,还有的人家把围墙降下来,院门也是敞开,随意可进,与公共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前有阅不尽的湖水荡漾,后有关不住的春色满园,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湖荡珠链、岛村镶嵌的水乡魅力。在乡村营建中,应鼓励村民对自家庭院、菜园进行适度美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沪派江南乡村小院。

12.jpg

  村民用心妆点的院墙

  湿地泽国,生机盎然

  临湖而生的山深村,村内宅旁田间天然散布着形状不一的小型湿地,与农田、水系有机融合。这里土壤泥泞肥沃,是水生作物最好的培育地,当地村民会季节性种植些茭白、水芹等,丰沛的水生植物吸引了水稚、家燕、金腰燕、白鹭、池鹭、夜鹭、棉凫、黑水鸡等鸟类时时光顾,虫鸣鸟语间一派和谐的自然生境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13.png

14.jpg

  宅前屋后的小微湿地空间

  粉墙黛瓦,坡顶花窗

  古朴的山深村内保留一定数量的江南传统风格民宅,粉墙黛瓦,层数1~2层为主,建筑木质门窗,庭院花式漏窗,砖漏窗多样,常用于民居墙面或花坛围墙处。斑驳的墙面、一棵老树、几片青瓦便构成了江南民居的典型意象。

15.jpg

  民居平面多为“一”字型、二层混凝土、砖混结构房屋,少部分民居仍保留落厍屋式屋面传统做法。屋顶多为双坡顶,木梁或水泥梁直接承载屋面。屋面有小青瓦、红色机平瓦和彩色陶瓦等,山墙面多为“人”字型硬山,也有封火山墙。多数民居墙面着藏青色、蓝灰色或灰色线条装饰。

 百年古树,生态自然

  凭着当地村民的口口相传,调研组在山深村里找到了一棵百年榉树和一棵榆树,村内及河畔生长着不少30-40年树木。调研组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应尽可能地记录好,并留存下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村落记忆,就是历史的印记,应尽量保留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16.jpg

  村中百年榉、榆树

17.jpg

  河畔空间中的大树

  山深村如同漂浮在湖荡中的村落,临水驳岸众多。调研组发现这里大部分河道两侧运用的是自然生态的建设方式,也保留了部分古石板埠头,这些是在后续建设中应予以尊重和留存的元素。但同时也观察到由于认知不同,部分河段被简单改造为现代化驳岸,水泥材质,让乡村失去原本的底蕴和风貌,需要大家在风貌保护传承中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

18.jpg

  自然生态的河道驳岸

  千载民俗,活态传承

  珠链水乡特殊环境下传统农业生产特点与生活方式也衍生出一些特色的民俗与技艺传承,如和传统捕鱼相关的簖具制作技艺和由本土农作物衍生的茭白叶编织技艺,农民在劳作之余,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田山歌、打莲湘等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水乡的记忆,传递着金泽人民的勤劳朴实与生活的智慧,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19.jpg

  田山歌与打莲湘

  青浦区西岑风貌单元是《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实施行动中的重要试点单元,山深村是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水土肥沃,鱼丰米足,“水乡泽国,鱼米赛金”的金泽文化在山深多有体现。广阔稻田翠绿欲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大莲湖畔鱼塘连片,水清岸绿,鱼跃鸟翔。三师联创团队认为其对于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展现和传承极具代表性,未来应充分挖掘丰富的湖荡水系资源,延续水宅相生的空间肌理,凸显湖沼荡田的风貌特色,营造珠链水乡的天然胜境,形成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示范的青浦样本,描绘出阡陌纵横丰收景,湖沼荡田鱼米香的山深画卷。

20.jpg

  沪派江南· 青浦金泽西岑单元三师团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叶草堂、澳大利亚Hassell团队。

  (供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王颖莹、陈琳;中建上海院刘欢、王向颖、杨崛;四叶草堂魏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