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村落风貌如何保护传承——十二意象勾勒沪派江南 发布日期:2024-07-29
上海特色村落风貌如何保护传承——十二意象勾勒沪派江南
2024年07月29日 新民晚报
谈及上海乡村,我们常用的词语,总离不开“江南水乡”“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描摹出了沪郊乡土风貌,但真正走进乡野,眼见不同的风貌特征,总觉得有些“欲说还休”。
如今上海共有9个涉农区、1556个行政村。它们有的凭江临海,有的地处山水之间,有的被珠链般的湖荡包围,有的拥有棋盘状的规整水田。
今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复《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并初步确定了约20个乡村风貌试点单元。
与江南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乡村究竟拥有哪些“沪派”特色?我们如何更有的放矢地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特色风貌?记者跟随调研团队,作了一番观察。
青浦区金泽镇被众多湖泊环绕,呈现“珠链”意象
九峰三泖
山水蕴藏文脉
上个月的一个阴雨天,记者跟随规划调研团队来到松江区佘山镇刘家山村。夏日炎炎,刘家山村山色空蒙,别有一番意趣。
松江刘家山单元呈现“峰泖”意象
上海鲜有山,因此松江的“九峰三泖”便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在本次《规划》中,刘家山单元作为“九峰三泖”的典型代表,被确定为试点单元之一。
调研团队带着记者来到天西公路一处水塘前,这里是看山头的“最佳景观位”。“从右手边往左,你可以依次见到辰山、佘山、宗甲山、天马山、小机山、横云山、小昆山……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更多。”刘家山单元规划负责人赖剑青指着山头娓娓道来。
这并非调研团队第一次来到刘家山村。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晓嫣,曾在这里被“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色震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则对眼前的“水八仙”印象深刻:“水面上漂浮着菱角,宛若一幅莫奈的画。”
除了乡村风貌的自然肌理,当地的文化习俗也是调研的重要部分。记者跟随调研团队来到村委会,谈起山水,村民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刘家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海出生于1976年,从小在村里长大:“小时候和同学们一起爬山,采食酸酸甜甜的小野果,这是我们六一儿童节前的必备项目。”另一位村民回忆:“我的小学就在山脚下,体育老师带我们跑圈,一路就往天马山上跑。”有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状似小孩澡盆的传统农具菱桶。
山水间,更蕴藏着悠长的文脉。九峰三泖的安宁环境,曾吸引历史上许多名人来此栖居——小昆山是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富春山居图》完成于松江夏氏知止堂;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曾多次来到九峰三泖,尤其是东佘山探幽……天马山上至今矗立着一座千年斜塔护珠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角度更为倾斜、历史更为悠久。
“我们从小与山水相伴,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陈海说,“这几年环境变好后,经常有游客过来,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到这片土地的价值。”
十二意象
贴上别致“标签”
刘家山单元,是上海“沪派江南”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本次《规划》中,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被识别构建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
◇“六域” 是上海乡土空间中最具特色、最具识别度的六类地貌特征域片,分别为“湖沼荡田、曲水泾浜、河口沙岛、滨海港塘、泾河低地、九峰三泖”;
◇“八脉” 是长江、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等八条主干水系组成的蓝色水脉;
◇“十二意象” 具体为“珠链、纤网、星络、鱼脊、螺纹、横波、年轮、羽扇、川流、疏枝、棋盘、峰泖”,这是细分出的十二种乡村风貌肌理形态片区。
这些诗情画意的名字,看起来有些“武侠风”,却是从扎实调研中提炼而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告诉记者,去年,12支由规划、建筑、高校和测绘构成的调研团队以及乡村责任规划师共计约300人,走遍了全市1556个行政村,组织了1600多场座谈会,访谈了4000多位村民,拍摄了5万张图片资料。
从这些厚厚的资料中诞生的“十二意象”,为上海乡村贴上了别致的“标签”,也让“沪派江南”更有显示度、辨识度。
“沪”,本为人们在江海之滨捕鱼的一种工具,江流入海处称“沪渎”,故古时吴淞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沪渎”,后演变成上海的简称。“沪”字承载了上海的地理空间特征和水乡文化渊源。滨海成陆、横塘纵浦、盐田灶港、泾浜滩场……“沪派江南”的概念凸显了上海江南水乡的独特内涵,包括丰富的水乡自然基底、悠久的历史脉络、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乡村不仅有小桥流水,更在江与海的激荡中诞生。位于浦东新区的三林临江单元,呈现“横波”意象。这是古代灶港生产方式的遗存,也是浦东新区江海伴生历史记忆的典型空间。
位于嘉定区外冈镇的葛隆风貌单元,正处于古冈身地带,这里也是形成于6000年前的上海“古外滩”。弯曲的河流多为自然型网状结构,也就成了“曲水泾浜”地貌与“纤网”意象的典型代表。
“此前我们对于上海的乡村空间还缺乏系统性研究。而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认知乡村。只有挖掘出上海乡村的真正特点,才能更好赋能乡村发展与振兴。”顾守柏说,这也是本轮《规划》首提“沪派江南”的意义,“我们要为上海乡村做个IP、画张画像。”
金山区枫泾镇新元单元呈现“棋盘”意象
三师联创
保护本土肌理
崇明岛上的中兴镇,兼具林幽鸟鸣的田园风情、广袤疏朗的海岛意境。规划团队来此调研时,富圩村第一书记张君瑛的一段话,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漫游乡村的魅力:“早晨,从北兴茶驿的一杯清茶开始聆听村民议事;中午,在有机农场品尝新鲜蔬果;下午,在稻田里喝上一杯米咖,与白鹭燕雀相伴;晚间,永隆村的鲜鱼用最本土的做法做好,被端上餐桌……”
上海的乡村,确实有太多妙处值得细细品味。摊开地图,郊野乡村地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0%以上;但对于大都市来说,乡村仍然属于稀缺资源。
在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一颗颗种子正在萌芽。后续规划设计、建设实施、长效维护等各个阶段如何分类施策、有效推进,决定着“沪派江南”的诗意之花能否如期绽放。
顾守柏告诉记者,乡村版三师联创机制已探索建立——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还包括估价师、文创运营师等,将形成合力,共同为乡村提供专业服务。“这里的‘三’可以是‘多’的意思,希望更多主体能够参与到共创中来。”
这一次共创,不同以往。“以前,我们可能是‘设计’江南、‘营造’江南,现在,我们是‘识别’江南、‘雕琢’江南。”顾守柏说,以“六域、八脉、十二意象”为特征,这一次特色村落的风貌保护传承,更强调乡村本土肌理的重要性,更珍视尊重自然形成的空间形态,更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弘扬。
《规划》明确,到2027年底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范本。“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乡村。‘沪派江南’是一个重要载体。”顾守柏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说,“沪派江南”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文脉,是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保护好、传承好这具有浓郁江南文化、水乡特色的自然肌理、村落风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景,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样本,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手记
越是走近,越是敬畏
“沪派江南”,可以被视为一种方法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系统梳理了上海乡村空间的典型特征,填补空白的同时,也让今后特色村落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以河道为例,此前一些乡村河道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较为简单地拓宽拉直、硬化河岸、装配护栏。尽管有其功能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有的典型风貌:菱角茭白不见了,野生萤火虫消散了,亲水空间割裂了。这一次,《规划》明确以尊重保护为主。例如,对于“纤网”意象下的水网肌理,明确提出“避免规划河道蓝线过度截弯取直,减少大型河道疏浚工程对纤网型水系的破坏”。
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就是这份尊重与珍视。不少专家不约而同地说“越是走近,越是敬畏”。刘晓嫣数次提起青浦练塘区域的“无忧岛”。那是一片芦苇荡,周边是水森林,水体与村子错落有致。翻阅史料后她才发现,原来此地名为“鹤荡霞滩”——白鹤、夕阳、芦苇荡,自古就组成了别致的美景。她说,乡村规划设计就是要还其本真,是“化裸妆”,而不是“动刀整容”。
当然,保护并非“时间静止”,更要因地制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们不希望见到千篇一律的白墙黛瓦。但愿“沪派江南”,能真正成为上海的一张新名片;“十二意象”的特色景观,在郊野乡村诗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