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资源局强化空间支撑和资源保障 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月08日 市规划资源局

  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发力,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斗争和全球产业格局重塑,持续加大空间支撑和资源保障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已盘活存量低效产业用地超16平方公里,新供产业用地2.5平方公里,建立产业项目落地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市招商服务专班等平台反映的18个企业诉求,全力推进2025版规划资源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落地。

  一、强化总规引领,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空间1.强化科技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联动。发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法定作用,统筹上海主城区和周边地区作为“五个中心”功能核心承载区,强化长江口及北部地区、杭州湾地区、太湖周边地区、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四翼”战略承载空间的功能布局协同。完善大都市圈轨道网、航道网、公路网,强化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产业空间、枢纽物流体系的空间耦合,打造“轨道上的大都市圈”。构建多走廊、网络化的大都市圈科创空间网络布局,以科技创新、生态、人文为主要特色,推进沪宁、G60、沪苏湖宣、沪甬等区域创新走廊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同,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2.统筹优化市域产业空间格局。深化“一主、五城、多片区”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和600多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总量、结构,优化科创中心和先进制造业承载的功能布局,推进成片成规模的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一江一河”沿岸、张江科学城、大零号湾等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如大零号湾地区通过营造“双心多点、组团共融、蓝绿交织”的科创总体格局,结合存量空间转型,打造多点布局、多类型联动的科创载体空间,集聚高校、孵化器、研发机构、全链条科创服务等功能,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型储能、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原始创新突破,已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1.png

  “大零号湾”规划鸟瞰图

  3.打造城市创新型街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顺应创新空间更小尺度、更开放边界、更具融合性的要求,放大“模速空间”“模力社区”的集聚和示范效应。多途径挖掘盘活存量空间,提供更多低成本、开放式、多元化、自生长的创新创业空间,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突出弹性规划管理、生态与慢行理念、街区活力提升,匹配科创从业者对空间灵活性的需求,打造功能高度混合、“第三空间”丰富、特色魅力彰显的创新型街区。比如,长宁区“上海硅巷”,在1.48平方公里区域内打造了近80万平方米的楼宇空间,将老旧厂房、闲置空间升级为优质的科创载体,高密度集聚各类创新资本、文化等要素,丰富产业生长环境和多元复合的办公生活场景,降低科创企业租金压力,吸引了80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

2.png

  长宁“上海硅巷”

3.png

  “硅巷”內定期展示最新科技成果

  二、强化资源统筹,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

  1.坚持好项目不缺土地,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充足供应新增产业用地,截至6月底,今年已供应52幅、2.5平方公里。针对一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需求,强化市区协同联动,通过规划“定制化”深化调整、“并联推进”农转用审批和土地储备、“上门服务”全力支持土地出让等举措,以有力的规划资源保障,服务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2.坚持优储精供,持续充实“大衣料子”产业用地储备库容。深入实施“总规引领、规储供用一体化”土地储备新机制,用足用好国家专项债券“自审自发”政策,加强成片、成规模土地储备。今年计划新增储备产业用地12平方公里,新增储备中200亩以上产业用地14幅,确保满足优质产业项目供地需求。其中,吴淞创新城、东方枢纽、杨浦滨江中北段等重点区域和浦东金桥、嘉定安亭、松江新浜、金山碳谷绿湾等重要节点,正着力探索整体收储,盘出大块、连片且具备高强度开发潜力的产业地块。

4.png

  “吴淞创新城”规划鸟瞰图

  3.坚持保量控价,强化产业用地价格管理。持续推进产业用地“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印发2025年度实施方案,加快完善“两评估”、分类盘活等政策体系,实施产业园区用地治理、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10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2025年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30平方公里任务,并强化已盘活土地的后续利用和产业落地。比如,奉贤综合工业园区通过低效用地处置,推动一药业智能工厂落地,项目总投资超12亿元。同时,深入推动产业用地综合价值评估实践应用,降低土地收回成本。探索建立产业用地供应价格调节机制,施行地价与空间布局、产业导向、项目类型、绩效指标等联动的差异化政策。支持企业分期支付土地价款,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5.png

  “张江之尚”——原张江水泥厂转型科创高地和人文社区

  三、强化提质增效,破解基层产业发展瓶颈裉节1.突出政策集成创新。印发实施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指导意见,系统集成20方面、55条支持政策,覆盖规划资源领域全流程、全链条,提出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空间营造激励政策,明确企业增加有利于创新的融合功能、共享空间等,可享受容积率奖励和土地出让金优惠;首次明确有增资扩产需求的优质企业可享受“一企一策”土地要素保障服务,对同一产业链的产业项目可组合供应;针对用地到期续期、改扩建等企业急迫诉求,明确政策路径。

6.png

  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20方面55条支持举措

  2.突出政策直达快享。落实市委“三个机制”工作要求,在线推出“规资赋能·产业落地快问快答”系列政策解答,面向规划空间、用地指标、土地供应、物业转让、存量盘活和地下空间利用六个版块,回应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建立全市“1+16+3”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响应机制,重点以园区和工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切实解决基层、企业工作诉求以及项目落地中的裉节问题。今年以来,已建立70余个重点产业项目计划供应清单,为40余个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其中,在浦东一重点项目中,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实现总规“三区三线”调优、详规深化调整、土地供应、建管审批全流程快速响应,确保重点产业项目快速落地。

7.png

  “五证齐发”助力宝山区澄穆项目高效落地

  3.突出“人工智能+”赋能。依托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建设打造虚实融合的超大型实训场,利用多模态模型构建城市治理感知平台。搭建超大规模城市级的时空创新标杆场景,聚焦“找地选楼”、“城事更新”等首批12个垂类大模型应用,一手链接千行百业、千家百户,策源孵化时空智能产业;一手链接政府资源,支撑科学决策。比如,“找地选楼”应用场景,一方面精准匹配企业需求,运用条件匹配、画像匹配等智能空间体模型,为包括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在内的重点企业提供产业空间服务;另一方面,打造规划评估、空间分析、绩效评估、价格监测、储备供应、存量盘活六大功能,强化政府产业用地资源统筹能力,并通过政企联通模块,服务产业项目落地,构建供需双向适配的产业生态。

8.png

  “智慧找地”应用场景

9.png

  “智慧选楼”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