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规划师接受聘书 徐汇区全面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

  2019-5-7 来源:徐汇区规土局

  无论是衡复风貌保护区的一栋一册,还是架空线入地时候的一路一方案,徐汇自2008年首创了社区规划师制度,经过了十年的探索实践,开始向全区覆盖。近日,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为13位社区规划师颁发了聘书,每个街道(镇)配备一位社区规划师,每一位社区规划师的聘任周期为三年,同时也将建立社区规划师的考评及退出机制。

  近日举行的“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徐汇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十年座谈会上,正式发布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并举行了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揭牌仪式。

  过去十年,徐汇首倡社区规划师,深入街巷里弄、汇集各方智慧,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更新的探索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城市管理、社区、市场、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力量都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的保护和更新工作,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案例和作品,如武康路、岳阳路的风貌保护和更新、迎世博600天的实践等已经成为国内范例。近年来,徐汇区以精细化管理和美丽街区建设为抓手,总结社区规划师工作经验推广至徐家汇街道。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徐汇已积累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机制。

  座谈会上,几位社区规划师分享了参与风貌道路规划设计的心路历程,现场的展板和宣传册也展示了很多精彩的设计案例,不少作品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更新的经典示范。比如规划更新后的武康路,历史建筑、名人典故与梧桐树叶、咖啡美食交织融合,是市民游客体验老上海情调的“打卡胜地”。

  天平街道社区规划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林,以“迈向高品质、精细化管理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思考”为题,在分享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时表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发展历程,是由“线(道路)“到“面(街区)、由“物质外观”到“精神内涵”、由“景观美化”到“域市设计”、由“统一规划”到“同一规划”、由“协同管理”到“系统治理”、由“不断整治”到“长效治理”。徐汇应当成为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卓越城区”的“上海样本”,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更关注细节、更强调精细化,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着手,从“最小细节”体现“最高品质”,从城市管理走向长效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也是徐汇市民,对徐汇城市建设既有殷切期待,也有诚恳建议。作为社区规划师顾问的他在发言时说:“社区规划师需要承担各种角色,其中包括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活动家的责任。徐汇区的各街道(镇)存在差异,在设计规划、沟通执行的过程中,要深入到社区里面,用专业的眼光去捕捉社区的特点,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让社区焕发新的活力。

  据悉,根据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社区规划师将依据上位规划、城市设计及导则、相关技术规范等开展工作,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技术咨询和指导。规划师的工作内容涉及风貌道路和景观道路综合整治、绿化景观提升、小区综合治理、公共空间微更新等,主要职责包括四方面:一是专业咨询职责,为街道(镇)实施计划制定等决策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二是设计把控职责,从城市设计统筹的角度,对具体项目设计的目标、原则提出控制引导要求;三是实施协调职责,全过程跟踪指导、协调项目实施及后期运维;四是技术服务职责,协助进行政策理念宣传、经验分享、活动组织等公众参与工作。

  最后,方世忠从专业、审美、自治三个维度为社区规划师工作提了具体建议,希望未来通过强化“三微三修”(即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管理修正)理念,依托社区规划师,塑造更多精品项目,打造更多美丽街区,为上海的城市更新和文脉传承贡献更多徐汇样本。同时,徐汇将为社区规划师工作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体系,通过规划联动、管理联动、工作联动,为社区规划师提供舞台,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