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4-12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介绍提到近年本市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取得了积极成效,让企业网上办事更便捷高效了。请再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改革措施,让企业办事更方便、市场感受度更好?

胡广杰:根据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整体部署,对标世界银行推荐的通过“在线单一窗口”为企业服务的做法,依托市“一网通办”平台,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服务的“一个系统”。目前,系统办理的企业超过4万家、用户超过8万人,已覆盖规划、水务、绿化等市区两级部门和分支机构512家。系统推行各阶段“一套材料、一表申请”,并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手段,多角度提升用户体验。

改革实施以来,施工许可阶段一站式办理(施工图审查、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三个事项一表并联申请)累计惠及项目达6379个。其中,社会投资公共建筑项目实际平均办理时间为13.8工作日,较法定时限节约14.2个工作日。综合竣工验收阶段一站式办理(整合规划、交通、绿化等部门的10个验收事项),累计惠及项目达438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实际平均办理时间为8.9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节约6.1个工作日。

下一步,市住建委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更大力度持续提升系统服务能力,具体举措包括:

一是提升系统能级。结合6.0方案,配套优化系统,持续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服务超市”“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一站式”审批等功能,打通从政策制定到落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优化服务维度。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打通全流程审批服务数据链,持续优化提升已纳入系统办理事项的办事效能和数据质量,并建设智能引导和智能辅助填表功能,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办事“旗舰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维度的办事体验。

三是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在热线和窗口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在线咨询等服务渠道,依托审批审查中心,持续推动线上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政府服务更加透明、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

四是推动各部门业务紧密协同。建立系统的督办、考核、评比等机制,依托系统,持续推动各部门业务紧密协同,让办事企业切实感受到“只对一个部门”、“只进一个系统”。

解放日报:今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将原来的建筑许可和财产登记合并为获得经营场所指标,上海在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方面有哪些对应措施?

许健:近年来,市规划资源部门持续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并在3月印发的《上海市加强规划资源集成创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中对今年不动产登记的服务改革相应措施进行了明确。今年改革聚焦国家和本市集成创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世界银行新评价体系,学习优秀城市案例,形成强化本市不动产登记线上和线下协同高效服务工作方案。

工作重点着重在优化信息透明度、可用度,巩固并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围绕房屋买卖线上申请和线下申请两个应用场景,强化企业和市民的服务感受度。预期成果具体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持续深化国家和本市各项改革创新试点,一是围绕设立“获得经营场所”指标,对工程领域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挖潜,深化推广“验登合一”,研究制定“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一趟也不跑”便民举措;二是深化长三角“跨省通办”试点,扩大“以图查房”等自助查询和开具证明功能,通过银行实现跨省抵押登记等改革成果的适用范围;三是将自助查询功能移入“一网通办”自助终端,建设15分钟方便的政务服务圈。

第二方面,优化不动产登记线上和线下“智慧好办”服务,对线上房屋买卖“一件事”和线下高效协同服务两个场景,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推行不动产登记三表合一《综合申请表》,实现电子证照应用归集的相关服务。同时将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发挥协同高效,让企业和群众在不动产登记办事上有更明显的体验。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线上和线下协同高效服务,持续提升“获得经营场所”相应指标中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水平。

光明日报:挖掘道路施工一直是企业和市民比较关心的,我们注意到这次实施意见将占掘路快速审批作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便利度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能否再详细介绍下这项改革的具体情况?

刘斌: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在2021年初纳入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由市交通委、市规资局以及市公安局共同负责。经过业务流程改造、系统功能开发、业务系统对接,于2021年四季度上线,至今累计申请办件近500件。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主要成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业务流程再造。立足企业办事视角,全面梳理所涉审批事项,对原流程进行跨部门、跨层级的流程改造。优化审批路径,将原来分散在多个条线的审批调整为并联式、一体化审批,在“一网通办”平台提供集成服务、高效办理的统一入口,实现改革目标。

二是创新分类改革,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市政管线接入涉及企业和市民群众的用水、用电、用气,关系民生,影响营商环境。在综合考虑项目的区域位置、项目类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将“低风险”项目以及部分外环以外的市政管线接入项目确定为改革对象,纳入“一件事”改革范围,通过并联审批,简化优化办事流程。

三是突出“四减”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减环节,并联审批将原来的4个环节减少为1个环节;减材料,归并重复提交的材料,强化数据共享;减跑动,全面实现在线办理,以“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减时间,由原来串联的27个工作日减少为最多7个工作日。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强审批数据的汇总和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共管共治。通过三部门联动,提高了管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了对供水、供气、供电等各类“生命线工程”的保护,为挖掘道路施工“一网统管”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该事项又被列入年度市级重点优化“一件事”任务清单,市交通委有几方面计划:一是与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全面对接,依托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项目信息、图纸资料等数据共享。二是进一步扩大“一件事”改革范围,加入绿化部门的临时使用绿地许可;扩展适用范围,让更多市政管线接入项目纳入“一件事”。三是优化占掘路审批操作流程,针对低风险项目,探索占掘路审批自动办理等快速办理机制。去年做了些试点,今年将进一步复制推广。

界面·财联社:刚刚通报中提到要打造工程建设领域“一个系统”,请问工程建设中企业需要的供排水接入是否能通过“一个系统”办理,具体有什么惠企政策?

赵明:供排水接入作为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的环节之一,市水务局始终以企业的满意度与感受度为目标,不断深化开展供排水接入改革。目前供排水接入已经纳入了“一个系统”办理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去年,市水务局会同市住建委等部门发布了《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办事指南》,和对应的“一件事”办理程序和服务规范,将供排水接入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接入服务,纳入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联合办理,依托“一个系统”和市、区两级审批审查中心,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联合踏勘、一站服务、一窗咨询,加强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服务的协同性,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

目前这项举措已经在浦东、静安、宝山、闵行、嘉定、松江等6个区试点,下一步将逐步实现全市推广。除此之外,在惠企政策方面,自2021年3月1日起,本市供水企业均按照供水接入服务收费相关的规定,对所有供水接入工程实施免费接入。从建筑区划红线连接至公共管网发生的工程建设费用均无需企业承担。下一步,市水务局将继续深化供排水接入改革,细化“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服务,持续提升企业服务体验,为上海市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请问会有哪些具体创新做法?

裴晓:为了更好地理解建筑师负责制,先简要介绍下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模式。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管理负主要责任,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和工程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建设单位自管模式;第二种是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简称EPC;第三种是全过程咨询管理模式,由第三方咨询单位协助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第四种模式就是大家当前比较关心的建筑师负责制管理模式,由建筑师团队协助业主进行工程管理。这四种管理模式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应用,且各有特点。

与传统模式不同,在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中,建筑师及其团队除了负责工程设计以外,还代表建设单位参与项目策划咨询、采购管理、施工管理、直至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咨询及管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师需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同时也被赋予更多的权力,让建筑师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确保建设项目从建筑材料选取、服务供应商选择、现场质量审核到建筑作品最终呈现,全方位落实设计意图,从而提升建筑品质。

2016年起,上海在浦东新区先行开展了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顺利完成了浦东美术馆、太古商业广场等标志性建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配合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近期本市发布了《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举措: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扩大试点范围。拟在全市范围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鼓励在乡村建设、城市更新、政府投资的科教文卫项目,以及“五个新城”、“南北转型”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中先行先试。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试点措施。为了提高建设单位和建筑师参与的积极性,推出了一系列配套鼓励和支持措施,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并落实相应责任。如建设单位可在立项前开展设计招投标工作;优化规划方案审查内容和流程;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不再作为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核发前置条件;授权由责任建筑师组织开展部分专项评估评审工作;建设单位自主选择开工放样复验等。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建筑品质。近期正在组织起草《本市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工作指引》,开展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和合同示范文本等配套文件的修订,用以指导建设单位、建筑师更好地开展工作。通过明确建筑师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让建筑设计的龙头作用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助力设计意图更好地落实到建筑作品中。

四是加强建筑师培训,提高建筑师的水平。实施建筑师负责制,对建筑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适合并能够担当建筑师负责制管理的建筑师及其团队。

五是加强推广力度,提高行业影响。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推广工作。定期公布试点项目名录和进展情况,组织梳理、推广优秀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作用,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推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学习,组织建筑师技术培训和研讨,提升建筑师负责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力,提高建筑师综合能力。

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既要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也要提升建筑质量。我们希望通过推广建筑师负责制管理模式,推动建筑业更高质量发展,完成更多高品质的建筑作品,助力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人民城市。

东方网:这次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区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建设,提升相关领域政务服务质量,请问静安区的区级中心建设情况如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实体化建设?

李震:自2018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静安区依托区级审批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夯实配套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力求改革红利惠及各类建设项目。今年,静安区将贯彻落实6.0版的改革举措,结合既往经验,创建“静安建设”服务品牌,为区域内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专业的审批配套服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区级审批审查中心的工作机制。去年,静安区工程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建立了前后台联动工作机制,并借助“静安建设”小程序搭建线上平台,拉近了企业与审批部门的距离。其次,通过“领导帮办”机制提升重大项目审批服务效率,由区长、分管区长和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项目跑跑腿、出出汗,帮办重大项目建设手续,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促进项目加快推进。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前后台工作机制,延伸配套服务环节,从项目立项前期至竣工验收后的不动产登记,全过程跟踪服务;配全后台专业服务团队,根据项目建设需求,集结审批部门和“水电气网”配套单位全专业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答疑解惑,帮办代办,减少办事企业跑动次数。

二是深化拓展两个“一站式”政策受益面。两个“一站式”是指一站式施工许可、一站式竣工验收。去年,静安区内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充分享受了“减环节”的“桩基先行”政策,开工时间普遍提前2个月以上,使得企业因疫情影响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如静安区静安天悦项目、中兴路壹号项目等5个建筑体量大、总投资高的项目,均提前实现开工。今年,我们将在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在内的新改扩项目中继续全面推行“桩基先行”政策,同时指导部分有条件的项目“桩基+围护工程”一并开工,将桩基、围护施工时间和主体施工图设计周期有效并联,以实现进一步提速。截至目前,静安区已有3个社会投资和1个政府投资重大项目通过桩基或加围护工程先行,提前2-3个月启动现场施工。

对于竣工项目,静安区也将继续拓展分期验收的受益范围,切实帮助大体量项目中已完工单体先行投入运行,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去年,珠江集团的江宁路78号地块通过“减材料”“减时间”的分期验收方式,在完成单体规划、质量和消防验收后,提前一年实现MOHO商业以及办公区域的投入使用。今年,市北国际科创社区的两个项目也将通过分期验收措施,确保建成单体早日投入使用。

三是积极践行“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改革新举措。静安区审批审查中心将牵头搭建“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统筹协调平台,根据项目市政接入需求,召集“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平台例会,开展组团式协调服务。建设前期通过项目需求与市政管线接入要求的对接,促进设计方案的稳定;后期结合施工实际,加快临时和正式水、电接入,通过这样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水电气网”市政接入的服务效率和能级。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让来到静安区的建设单位和办事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文汇报:2021年开始,上海推进区域评估和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请问在制度设计和实施层面有哪些措施和成果,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许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在单个项目报批过程的评估评审环节,减轻企业负担,2021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牵头会同各区政府和管委会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开展区域评估和用地清单制改革。区域评估方面,在工作要求和机制上,明确由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域评估工作的整体统筹,由园区开发管理主体组织开展区域评估工作,由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区域评估的指导、审核和监督检查工作。

经过认定的区域评估成果将会在市规划资源局等市区政府的门户网站进行公开。通过区域评估的项目,在土地供应时,结合用地清单制相关政策,将区域评估评价的成果纳入土地出让公告及相关附件材料,一次性告知企业,使企业拿地后在单个项目审批中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评审。在实施推进上,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经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估、交通影响评估、水土保持评估等区域评估事项,已经在本市部分重点区域开展实施。以临港新片区为例,截至今年3月,已批复实施13个区域评估,有80余个项目享受到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减少企业负担的红利,平均减少企业成本30万元、缩短项目审批办理时间40余天。

今年,我们将会同市区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区域评估和用地清单制,简化或减少单个建设项目专项评估评审,聚焦临港、张江等重点区域实现示范引领。一是要持续扩大区域评估的事项范围,在原有开展区域评估事项基础上,探索纳入能源消耗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二是不断加强规划制定和土地供应的联动,统筹成片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土地出让计划,合理确定开展区域范围和事项。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应用,跟踪已开展区域评估地块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情况,关注应用实效。在土地供应前,结合用地清单制,通过出让征询、汇集用地现状普查和区域评估评价资料,向企业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地块开发建设条件和政府管理要求,实现建设单位拿地后即可开展报批报建工作的目标,进一步缩短建设项目前期审批时间,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在建设项目审批阶段的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