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6-15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次的《行动计划》提出6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请问上海如何加快完成这些目标?如何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李政: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下一步推动《行动计划》贯彻落实,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全力以赴抓转型。一方面是围绕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和“工赋上海”行动计划,以打造智能工厂标杆企业和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加快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绿色低碳新方向,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

第二,齐心协力抓增长。计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全市各部门、各区齐心协力抓推进,各区将结合实际制定本区配套方案,相关部门将共同支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比重。

第三,凝心聚力抓实效。要稳住存量,加大市区联动,加强政企协同,结合主题教育大调研活动,加强企业走访和跟踪服务,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困扰其发展的难题,完善重点企业政策服务包制度,支持企业加快发展。要拓展增量,坚持项目为王,着力招引一批能级高、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制造业总部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要抓住变量,对标国际一流,充分发挥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进博会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作用,加快改革创新突破,为上海的制造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我们将集中精力抓协调、抓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

解放日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市场主体参与,请问经信委这次行动计划当中提出了“企业成长行动”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如何推进?

吴金城:卓越的制造业企业群体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市场活力的创造者。“企业成长行动”将聚焦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群体,助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聚焦龙头企业打造,支持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我们将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链主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引进和培育各类头部科技型企业和制造业总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和话语权;到2025年,推动实现新增加15家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培育50家左右的头部企业。

二是聚焦中小企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超万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38家,培育企业数量、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围绕细分领域核心独特优势,培育打造“单项冠军”。到2025年,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左右,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达到50个。

三是聚焦产业生态优化,推动融合贯通。我们将以培育和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重要抓手,持续实施大中小融通创新“携手行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举办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为各类优质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包,加速生产要素集聚、提升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同时,我们还将向首次“小升规”和“新建入统”工业企业发放“成长券”,支持企业采购数字化管理、技术创新、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上海电台:请问上海在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的土地规划用地方面,支持政策有哪些?

韦冬:在加强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土地保障方面,规划资源部门将一如既往发挥政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产业用地的供给质量。按照分区域、分产业类型形成各区产业准入标准,通过“标准地”、“带产业项目”挂牌方式,提高土地供应精准度,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快速落地。持续完善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产业用地资源配置方式,试点产业用地混合利用,深化研究弹性规划和功能复合,推动研发与制造相结合,满足本市产业发展多样化需求。实行产业用地地价底线管理试点,建立产业用地地价与项目绩效挂钩机制,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每年通过提质增效、存量盘活、城市更新、土地出让等方式,保障产业用地规模不低于1万亩。

二是鼓励优质企业提升能级。通过城市更新,大力推动存量土地利用的模式创新,促进存量产业用地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支持“零增地”提容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能;按照规划和产业导向,对存量工业用地通过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进行产业升级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工业上楼,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三是加强存量产业用地管理。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存量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我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存量产业用地管理政策调研及措施研究,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存量产业用地管理的若干意见》。在拓展存量产业空间供给、增强协同监管提升施策效果等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强化,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存量产业用地的绩效水平,确保产业用地用于产业、服务于产业,防止炒作。

今后我们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继续实施差别化和高质量的供地方式,积极服务于本市产业布局优化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为本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规划土地政策保障。

上海证券报:请问国资委,上海国资国企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取得了哪些进展,这方面接下来有什么具体举措?

陈东:上海国资国企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以来,本市地方国有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1-5月本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市国资系统内重点工业企业在沪工业总产值实现2183.6亿元,同比增长18.4%。

上海国资国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努力巩固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集中资源加快投资布局,近3年来累计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上汽集团加快“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布局。今年1-5月份,上汽集团整车销量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月攀升,累计销售28.6万辆。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支持上海电气加快重型燃气轮机产业自主可控和应用推广,积极发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装备,主攻超声波诊断等医疗设备,综合性高端装备处于领先地位。支持联影医疗发展高端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目前在国内影像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推进艾普强实现质子治疗装置国产化,首台质子治疗系统获准上市。

在创新药领域,支持上海医药聚焦创新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药现代化开发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突破,目前有5款已上市的1类、2类新药,处于临床阶段的新药项目共62项,跻身国内医药企业创新的第一梯队。

在清洁能源领域,支持联和投资布局了清洁煤化工、氢能、太阳能发电等创新技术。培育孵化了氢晨科技、捷氢科技等氢能源产业的头部企业。

在新材料领域,推进华谊集团聚焦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新能源材料等加大投资布局,实现了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出台《关于推动上海国资国企加快战略性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形成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国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通过实施科技强企、改革强企、管理强企、金融强企、人才强企、开放强企等6个计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三是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应用,打造一批“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等。五是着力构建“国有资本母基金+国有投资平台+产业集团”的国有资本投资体系,吸引带动社会各类资本,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开展战略布局及资源赋能。六是深化“基金+基地”运作模式,加大与浦东、临港、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地区国资平台合资合作,打造服务先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孵化培育的协同生态。

新华社:今年上海发布了投资促进“24条”,这次又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请问经信委吴主任,如何统筹政策落实抓好投资促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吴金城:招商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和“生命线”,我们一手抓存量提升,一手抓增量招优。今年以来,上海市促进投资“千项万亿”招商计划取得突出进展,累计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招商签约超700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今年我们将力争实现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两位数以上增长,加快招引制造业优质项目来沪布局。下一步将聚焦三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确保招商新政快落地。招商新政聚焦招商奖励、重点产业招商、招商机制建立等,提出3方面24条措施,我们将着力打通招商新政落地“最后一公里”,发挥好投资促进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优政策配套,比如增资扩产项目增加贷款贴息、设备融资租赁补贴方式,发挥投资撬动杠杆作用;比如生物医药领域适度提前规划,联合临港集团、张江集团等建设主体,全市将陆续启动5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标准化厂房建设,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支持创新药械落地制造环节。强政策宣传,利用招商引资相关活动和平台,加大招商新政宣传力度,实现各区、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政策培训全覆盖;特别是针对重大招商项目,围绕落地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包”“服务包”等。

二是加大重点招商出实效。围绕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着力招引一批能级高、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方面抓全球招商,深入推进投资上海“全国行”“全球行”活动,定向开展海外招商,举办国内重点城市招商合作推介会,实施“敲门招商”行动。另一方面强平台招商,今年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26个优质重大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我们将继续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举办本市重点区域、园区招商活动,加快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三是做好项目保障优服务。围绕招商项目落地和建设不同阶段,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强化“六个一批”机制,提高开工建设效率。联合市相关部门,制订全年招商、拿地、开工、在建、竣工、投产“六张清单”,加强动态管理推进,针对性解决企业诉求,确保按时间节点保障企业开工竣工。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全程企业服务。加强市区联动,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会谈、落地及服务等工作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综合保障和服务水平。为促进优质项目落地,我们将提高各环节服务效率,切实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推动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界面财联社:请问市金融局,金融服务在为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什么创新举措?

陶昌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同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工作。此次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6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其中在信贷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上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我将有关工作着重从三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个方面,强化政策供给。为推进上海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上海银保监局会同我局、市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1+2”科技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推动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第二个方面,加大信贷等金融支持。一是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截至今年4月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9%;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6.1%和42.6%,均大幅高于全市各项贷款总体增速。

二是加大融资租赁支持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本市融资租赁公司投向制造业租赁资产余额约2136亿元,涉及客户数量91663家;从租赁物类型来看,交通运输设备、通用机械设备、工业装备占比最高且近年来增幅明显。

三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保险保障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共累计完成202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涵盖ARJ21飞机、船舶制造、智能发电设备、工程设备等重点领域,累计提供风险保障802亿元。

第三个方面,服务企业上市。一是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一批“硬科技”企业通过科创板实现上市融资,截至今年5月末,科创板已上市企业528家,其中上海82家,排名全国第二,在科创板企业累计首发募集资金和总市值方面,上海均排名全国第一。

二是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升级“浦江之光”政策库,继续发布“浦江之光”行动《政策汇编》和《办事指南》,积极推进“浦江之光”升级版建设,做实“企业库”数字化转型工作,对入库企业进行筛选分层和精准画像,形成分层分类分梯队的上市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配合市经信委等部门,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此外,把握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新机遇,推动科创金融相关工作取得新成效。

东方网:请问临港新片区将先进制造业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哪些具体支持举措?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吴晓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临港新片区重要历史使命。“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动力之源”“大飞机园”等特色园区己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也是上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新片区2019年成立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己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以落实《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契机,以构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为目标,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规上工业产值继续保持15%以上增长,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举措。

一是进一步发挥制造业的投资拉动作用。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终端,新材料等新赛道。坚持走出去招商,内外资并举,围绕产业链集群招商、国际专业化机构联合招商、产业基金合作招商等举措,争取在引进大项目,硬科技、国际化的具有核爆点的内外资项目有新的突破,再创一个新的特斯拉速度。未来将持续每年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临港贡献。

二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将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交大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流程智造创新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科创型平台以及商飞、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电气核电等一批创新联合体和链主企业,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举措,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应用创新牵引力、创新孵化培育力、科技产业竞争力,让临港成为上海专业化,批量化生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地,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三是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制度性开放是临港最鲜明的特色,临港将依托“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创新优势,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离岸金融服务、新型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等特殊经济功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助力。完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全链条极速审批、全过程极准监管、全覆盖极优服务的“三全三极”和最大幅度放权、最小幅度监管、最有温度服务系统集成改革,在法治、税制、“放管服”改革等多个领域加强制度创新探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