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等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有关情况

2023-06-30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今天(6月3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了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等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有关情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介绍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有关情况,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萧烨璎、徐汇区副区长高世昀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从2012年起,连续举办多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等系列活动,形成了集专业性、前瞻性、群众性、艺术性等为一体的国际品牌。

今年,将紧密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大都市圈空间规划、总规实施评估、城市更新、风貌保护、五个新城等工作,围绕大都市这一条主线,将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等统筹推进、有序铺展,形成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城市空间艺术季展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板;通过举办城市设计挑战赛,创新集成助力地区高质量开发建设,提升上海“设计之都”品牌价值;通过举办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交流平台。

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为更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共栖”。通过全市20个展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展览展示和公众活动,展现上海以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生态技术方法,推进生态网络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态空间,让城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市民生活更美好的努力和探索。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将围绕“共栖”这一主题,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呈现并探讨上海大都市营造的新策略、新方式。

“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都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话题。“上海2035”城市总规提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瓶颈,上海致力于到2035年建设成为拥有更具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生态城市,并通过空间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示范,成为引领全球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近年来,上海不断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将把相关理念和行动向市民推广、向全国推广、向全球推广,结合“上海2035”“一张蓝图”的实施落地,进一步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

二、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安排

本届空间艺术季将于9月24日正式开幕,一直持续至11月20日。期间,全市20个展区将通过“多空间、多场景、多维度”,共同演绎“共栖”这一主题。

全市20个展区由“1+6+13”组成,1个主题演绎展区,即徐汇西岸龙耀路以南5公里的滨江地区,其中北侧穹顶艺术中心本次全新亮相,将引入精彩的文化演艺活动,南侧淀浦河边原白猫洗涤剂厂库房建筑本次将改造为主题展馆,滨江沿线将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建筑师和生态专业团队通过互动艺术装置、生态场景营造等20余个专题作品吸引市民前来观展和体验。

6个重点样本展区,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相关展区,其中,示范区展区位于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地区,是示范区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岸线贯通的标杆项目,五个新城的嘉北郊野公园、庄行郊野公园、五龙湖公园等是新城绿环上重要的环上公园,将结合空间艺术季活动,进一步强化生态本底,提升郊野景观,加强文化艺术植入,打造都市旅游休闲目的地。

另有13个实践案例展区,也将从不同层面展示各区各具特色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欢迎广大市民在空间艺术季期间,前往各展区看展打卡,运动放松;参与自然研学和绿色低碳活动,与艺术作品亲密互动;并期待大家留下宝贵的“人民建议”。

希望通过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举办,更好唤起全社会关注自然、爱护自然、守好自然的信心和决心,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为上海超大城市生态营造之策贡献智慧。上海将牢牢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把描绘生态文明美好蓝图的画笔交给广大市民,奋力建设人人都有参与感、归属感、获得感的生态之城,共建人、城、自然,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以市民活动、专业设计、国际研讨等形式,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统筹集成举办,形成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自然资源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总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代化,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福祉的现代化,是各类空间开发与保护统筹协调的现代化。要在强化底线约束,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活动留有合理的空间,让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协调布局,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融。

自然资源部门认真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一是构建主体功能约束有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总体形成。自然资源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挑战,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一方面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不断增强国家粮食、生态、水资源、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城镇化健康发展能力,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一方面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国土开发格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是严格实施资源总量和强度管控。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摸清国情家底的基础上,统筹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保护管理。逐步压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存量土地再利用。优化产业、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等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支持以沙漠、戈壁、荒漠化地区为重点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

三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中国山水工程”为引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近10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1/4来自中国,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

四是促进形成绿色宜居的城乡空间。在推进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鼓励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便利化复合化城乡生活圈,引导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域多中心组团式均衡布局,合理保障各类公共服务空间供给,缩减通勤距离和时间,促进职住平衡,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通过“留白增绿”等方式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塑造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保留历史记忆,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整体保护文化、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城乡空间的融合。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建设生态之城对于超大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探索与实践意义。希望借助在上海举办的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为规划设计同行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展现思想智慧的平台,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和行动向全国推广、向世界展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