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风”与“人文景”交相辉映:上海杨浦创建“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23-11-17 新华社

1.jpg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 李荣)“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上海杨浦,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如今,面对文物保护利用之问、城区发展之问、人民城市建设之问,上海杨浦科学实施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创新升级、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同互进。

2.jpg

  延续根脉 重现风貌

  杨浦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根脉”“百年市政”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这方水土。杨浦滨江沉淀下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城市肌理。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范围,覆盖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总面积约 15.6平方公里,涵盖了杨浦60%以上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其中各类工业遗产最为突出,呈现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的特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杨浦城市水岸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3.jpg

  从保护利用文物建筑,到保留更新工业遗产。上海杨浦做到了“四个保护”:

  ——落实整体保护。尊重原有环境的肌理和历史印记,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作为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落实整体性保护,对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全面厘清底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集中力量做好滨江中北段发展规划。

  三年来,核定公布黄浦码头旧址等3处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公布明华糖厂仓库旧址等一批工业遗产作为区文物保护点,一大批工业文明特色元素在滨江水岸空间得以保留传承,延续杨浦滨江“素颜”工业之美。

  ——升级精准保护。采取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修缮的原则,让满载匠心的一砖一瓦、一梯一窗、一樑一墙重现文物建筑的往日光华。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中,引入BIM技术,实现操作全真模拟,精准预测实施效果;编制“保护图则”,对“待转型”的杨树浦发电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厂区内工业物件、设施设备、厂区建筑等,逐一进行全景解析、记录、甄别,以科学态度、绣花功夫实施工业遗产的精准保护。

  ——开展抢救性保护。随着城区功能转型和滨水空间更新,原位于示范区中的大部分工厂、车间等,基本已停产或搬迁。抓紧时间,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安全现状,开展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的抢救工作,已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厂档案资料的抢救性保护;对杨树浦煤气厂等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

  ——延展口述史保护。聚焦工厂、工匠、工艺等主题,邀请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代表、开发建设者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采用面对面访谈形式,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从不同视角透析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加强对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等非物质遗存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4.jpg

  焕新生长 重塑功能

  “历史感、智慧型、生活化、生态性”,这是上海杨浦示范区的规划理念。“以用促保”,拓展文物活化利用的深度广度,打造一批兼具烟火味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活力源和国际范的多元创新空间,让可见的历史痕迹和充满现代活力的气息在这里共生并存。

  导入新兴业态,深化产城融合。目前杨浦滨江已经集聚美团、抖音、B站、中交、中节能等国内外知名头部企业,吸引投资总额超千亿元,预期到2025年,将汇集30家以上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时,对工业遗产精心设计巧利用,筑巢引凤让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悦远来,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平方米“商办体量”投入使用,27万创新创业人才将汇聚于此。

  推动功能转型,赋彩现代生活。百年船坞拥抱百年古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落户示范区核心区域,未来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

  永安栈房旧址西楼变身世界技能博物馆,这一重磅级博物馆已于2023年11月7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一站式了解世界技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现存唯一成套的“两万户”长白228街坊,更新打造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街坊,并将建成开放“上海工人新村建设展示馆”,曾经的工人新村又以崭新姿态重回人们生活。

5.jpg

  激活要素 重赋价值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上海杨浦激活各类要素资源,正走出一条具有杨浦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之路,探索机制创新,着力破解瓶颈难题,在深化工业遗产甄别评估技术路径、探索分类运营管理等方面,落地“细化规范”,系统提升工业遗产集成连片保护利用能级水平。

  以最小干预、最大程度保留保护为原则,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成片风貌区域的低碳发展体系。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绿之丘”等项目,以其独特的工业历史印记、良好的景观呈现获得市民青睐,原本封闭空间转型为开放的生态公共空间。

  通过保留工业厂区原生植物景观带,加强废旧工业设施部件再利用,引入水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充分尊重滨江原生态,让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目前,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绿地已建成开放21.6万平方米,有鸟类30多种,生态多样性显现勃勃生机。

  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上海杨浦正在形成“人人都是文物工作保护者、参与者、协力者和共享者”的生动局面。更多的社会资源,赋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与“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创建“聚力汇能”,以工业遗产为特质,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建设开放、创新和包容的无障碍环境,构建全龄友好、平等融合、人人共享的城市滨水空间,感受人民城市的温暖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