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溯上海——地图文化之旅·路名寻踪》开课啦! 发布日期:2024-07-22
《图溯上海——地图文化之旅·路名寻踪》开课啦!
2024年07月22日 测绘院
7月20日下午,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测绘院主办的“悦·读城市”公开课《图溯上海——地图文化之旅·路名寻踪》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5楼大都市规划发布厅举行。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齐聚一堂,一同从老地图中探寻不同历史阶段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命名的踪迹。现场嘉宾分别从上海老城厢的路名、近代上海英租界道路名、近代上海法租界道路名、民国“大上海计划”道路名、半部中国地图的上海城区道路名、今天的地名时代符号等方面带领观众回顾上海路名沿革,演绎上海道路名的变迁,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自20世纪初至本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印记。
现场照片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老师作为上海路名命名的研究者,为此次分享的每个主题作了背景介绍。作为浦东新区各个功能区和花木地区道路命名全程参与者,他向观众分享了浦东新区路名的命名故事。解放之初,沿江片路名多用山东地名,因为浦东之于上海,刚好相当于山东在中国的方位,所以有包括崂山路、潍坊路、东昌路等路名。浦东开发开放以后,浦东新区路名命名特征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旧山东地名和原来老的地名发展成为围绕各个功能区和花木行政区的地名,这些路名的变迁不仅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历程,更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性、国际性,是整座城市发展走向的真实写照。
《上海地名》期刊责任编辑乔宇晓先生从地名文化爱好者的视角,以近代上海早期英、美租界和法租界的扩张为脉络,分享了不同阶段道路命名的规律和变迁往事。早期英、美租界的路名从最初的有个花园,就称为“花园弄”,有座教堂,即称作“教堂街”的“就地取名”,到以各省市名称命名,再到制定一套道路命名“法则”,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些道路的命名不仅体现了上海租界时期的历史特点,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上海地方志的收藏和研究者张渊源先生以在老城厢长大的上海市民视角,回顾了上海老城厢的路名变迁和道路街巷的命名规律。明代万历年间上海县城只有11条道路,到清代康熙年增加到了25条,嘉庆时期记载有63条,再到同治年间已经有80条了,这些街巷地名中,有以族居者的姓氏命名,如:陆家宅路、乔家栅;有以沿路的商铺、作坊等行业名称命名,如:豆市街、篾竹路;有以沿路的建筑命名,如:大夫坊、三牌楼路;有以河流溪水名称命名,如:薛家浜路、唐家湾路等。由此可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折射和缩影,承载着当时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也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息息相关。
三位老师与观众就“找不着北的‘河北路’”、“广东路和广州路”、“牛庄路和芝罘路命名的由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测绘院还为每位观众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老地图的宣纸影印版,希望这份小小的纪念品能成为观众与上海这座城市美好记忆的纽带。
依托“悦·读城市”公开课的优质平台,测绘院以地图讲故事,以故事讲历史,以历史讲人文,向大众广泛传播了地图与地名文化。未来,测绘院将以构建上海地图文创体系为目标,激发地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研究探索地图文化与产品,持续打造上海地图文化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