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研讨】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圆桌研讨(二) 发布日期:2024-12-18
【圆桌研讨】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圆桌研讨(二)
2024年12月18日 市测绘院
12月9日下午,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与韧性”和“数字智能城市:智慧与未来”平行会场举办了主题为“数智韧性·空间赋能”的圆桌研讨。由上海市测绘院赵峰副院长主持,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实践和管理领域,就如何利用空间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治理、可持续发展与强化城市韧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
与会专家经过广泛讨论形成共识,认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智化”成为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新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城市空间规划、风险防控、高效运行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施策。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伊丽莎白·贝佩尔认为,上海在面对未来挑战,特别是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沉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时,要采取转型和变革性行动。从个人到城市整体都需适应变化并实现增长,可以在生态、跨行政区域协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探索解决方案。她指出上海“五个新城”的总体规划需提高灵活性以应对未知因素,并提倡在土地使用、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进行实验和创新,以增强城市韧性。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HSF)中国山东代表处首席代表迈克尔·克劳斯从增加自然元素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增强城市韧性。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第一提升公众认知,使人们意识到自然元素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通过法律设计和执法能力,在城市规划与自然元素之间建立平衡,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手段;第三强化治理的执行力,只有将增加自然元素的规划真正落地,才能有效地将自然融入城市,从而显著提升城市的韧性。
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不动产开发和管理学院教授奥尔罕·埃尔詹强调城市管理需重视土地管理,建议将土地使用记录、土地使用者及建筑合法性等信息相结合,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等相关城市管理模拟时,最新的土地信息就能辅助城市管理者做出应对的决策。因此,构建土地层级的系统至关重要,而区块链等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可帮助升级土地管理系统,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丹麦盖尔建筑事务所总监高慕思提出要将“大数据”与“厚数据”相结合,不仅关注数据的量,更要关注人们在城市中的真实生活体验。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不仅使用数字化技术和传感器,还要用人的视角动态观察人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提升设计的适应性和弹性,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城市更宜居,同时增强应对环境变化和突发事件的韧性。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超大城市在实现宏大目标的同时,注重本地化情境和以人为本的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测绘院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顾建祥认为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是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时空信息的数字空间模拟和统计分析结果来指导实现现实世界的人工决策已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时空大数据在赋能超大城市空间智慧治理时具有赋能未来城市数字空间的营造、有效支撑城市规划、全面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在城市体检的实践中,采用基于语义的时空大数据关联融合技术,以地理实体标识码为桥梁,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时空格局分析,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引。他建议要加快实景三维上海的建设,推进时空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深度融合。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万经认为,超大城市交通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大”概括:一是空间尺度大,二是出行需求大,三是个体差异大,四是管理难度大,这是发达城市的共同特点。数智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赋能超大城市治理:一是高度重视管控对象变化带来的好处,二是深度挖掘高精度装备的使用,三是充分利用好蕴含巨大价值的数据,四是不断适应智能网联下的新模式,五是打通用户和决策者、管理者交互的渠道。
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关福表示,空间智能的范畴远远超出了AI,它涵盖了诸如视频空间在内的众多发展方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数据,视频数据具有更高频的属性。当视频数据被赋予地理坐标并实现空间化后,可以大大提高在城市检测中的时效性。遥感影像生产的一体化技术,可以在一个软件上完成遥感数据的解译、生产及应用,提高工作效率。二三维一体化也是重要的一环,充分利用二三维空间分析算法,将提升三维数据的实用性。在GIS金字塔的框架下,需要将地理空间控制贯穿全生命周期,同时空间智能的应用领域很宽泛,绝非一家单位或公司所能独力完成,需要汇聚各领域专家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强强联合共同实现我们“让空间智能点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