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区的复原力:新加坡韧性社区的行动与探索


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到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从技术变革到社会动荡,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面对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建设韧性城市需要持续的努力,而建立社区的复原力正是其中的关键举措。作为亚洲宜居城市的典范,新加坡在城市的可持续和韧性发展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从2019年开始,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属的宜居城市中心(CLC)与多个部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启了参与式规划之旅,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了韧性社区的研究、行动和探索,并于2022年发布研究报告《建立社区的韧性》,为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新加坡:韧性的城市需要韧性的社区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自然资源有限的岛屿城市,新加坡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很早就认识到建立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同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转变成为今日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国家。新加坡与伦敦、纽约和巴黎等多个全球城市加入了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发起的“全球100个韧性城市(100RC)”网络,并将建设韧性城市定为一项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新加坡的长期规划(Long-Term Plan)和总体规划(Master Plan)也都体现了韧性城市的主要原则,韧性、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已经成为当今新加坡城市发展的核心。

 

新加坡通过研究和评估,发现在韧性发展方面面临两项关键的挑战气候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因此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来应对。例如,2021年推出的《2030年绿色计划》提出种植100万棵树、培育绿色经济、制定应对海平面上升规划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已经初显成效。然而,通向“韧性”的路径需要采取综合系统的方法,既关系到宏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关系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新加坡将这两个层面作为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即基础设施与社会资本。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和资金构筑大型风险的防范底线,但由于城市风险事件的整体影响难以被完全预测和防范,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资本、提升社区中的韧性来应对。实际上,新加坡已经逐步意识到社区参与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行动和倡议,让市民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同时大力支持社区主导的行动,让居民自主塑造社区环境。

新加坡近年城市建设相关行动中的社区参与.png

新加坡近年城市建设相关行动中的社区参与

资料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一个韧性的城市离不开韧性的社区。为了使城市的韧性战略更加完整和全面,必须与社区共同创建和实施。对于新加坡的韧性城市建设来说,在面对冲击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采取行动、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社区是非常宝贵的资产,在危机发生时其能够保持灵活并发挥关键作用。没有韧性的社区,就不会有韧性的新加坡。

 

新加坡韧性社区的建设方法

 

1.关键:加强社区中的社会资本

 

社区的韧性是社区在面对冲击和压力时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区中的“物质基础设施”和 “社会基础设施”,前者是指城市中的道路、给排水设施、能源网络等设施,而后者是指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园、图书馆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等。这两类设施共同发挥作用,是建立社区韧性的保障和推动力,其中“社会基础设施” 促进了人群的交往,建立了“社会资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任价值。

 

社会资本是新加坡建立韧性社区的关键。新加坡在韧性社区的研究中认为,有3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在建立社区适应冲击和压力,以及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群内部的纽带型社会资本(Bonding)和不同社群之间的桥梁型社会资本(Bridging)是社区面对压力和恢复韧性过程中的基石,能够让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在危机中快速得到援助;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连接型社会资本(Linking)则能够提升韧性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率。

3种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png

3种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建立、强化和维护社会资本贯穿着新加坡韧性社区实践的始终。从城市规划部门的角度来看,社区中的社会基础设施是社区的宝贵资源,一方面,能够提供空间让居民在社区内组织活动,建立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居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社会基础设施的过程也提供了加强社会资本的机会,提高了社区的韧性。

 

2.路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建立韧性社区注重的是过程本身。社区面临的复杂挑战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采用综合方法,让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实践中进行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带来知识和经验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也为社区中的社会资本营造提供了机会。新加坡设计了系统性的方法,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愿景、目标和能力整合到一个多主体参与的框架中。该框架能够应用于所有韧性社区建设项目,帮助所有的相关方对社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形成共识,同时建立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社区行动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这一框架包含3个层次的主体参与:一是政府机构,保证宏观层面的目标愿景和价值取向一致;二是社区层面,实现群策群力,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建立;三是相关专家,提供具体领域的框架工具和实践方法。这套全流程参与框架形成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在不同相关方之间建立共识、促进合作,并发挥每个群体的优势来实现韧性社区的目标。

新加坡韧性社区的多方参与框架.png

新加坡韧性社区的多方参与框架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3.方法:衡量社区韧性的指标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不论是在城市层面还是社区层面,通过指标来衡量和评估“韧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发的“韧性城市框架”就提供了用4个领域52项指标评估韧性城市的方法,已经被多个全球城市的韧性战略采纳。

 

社区的韧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机制来衡量和监测。为了给社区的行动提供一个有效的监测工具,新加坡从社区的视角制定了一套指标,旨在评估社区应对冲击和压力的能力。指标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社区对风险的理解和认知,体现了社区对其脆弱性的评估和处理程度,社区的认知水平越高,行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在面对危机时就更有能力解决;二是社区的社会资本和凝聚力,体现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和粘性,社会资本和凝聚力的建立能够提升社区的适应能力,在冲击和压力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随时发挥作用,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应对危机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新加坡韧性社区指标体系.png

新加坡韧性社区指标体系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这套衡量社区韧性的指标提供了一套可使用的韧性绩效数据,为整合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韧性实践创造了可能性,能够更好地协调不同群体在不同环节的行动策略和参与方法,有助于不同相关方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努力。

 

剑桥路的韧性社区建设实践

 

2019年,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在剑桥路社区开展了建立社区韧性的试点研究,将多主体参与框架和韧性社区指标体系付诸实践,与社区共同开展了一项参与式规划工作。剑桥路社区位于新加坡中央商务区的边缘,约有6800位居民。剑桥路从社区中央穿过,是主要的交通干道,将公共住房、私人住房和主要的社区节点(白桥市场和剑桥公园)串联起来。在这些社区节点中,包含超市、小商业、美术馆、游乐场和健身设施等一系列社区服务设施,满足社区的广泛需求。除此之外,社区周边还有白桥社区中心、1所小学和多个宗教场所,也是支持居民参与社会活动和建立社会资本的公共空间。由于剑桥路社区长期以来遭受着洪涝的困扰,在气候变化和不规则降雨的背景下愈发受到威胁,该项目将气候变化作为韧性社区的主要挑战,但其中的经验和方法同样能够应用于遭受其他冲击因素的社区。

剑桥路社区平面图.png

剑桥路社区平面图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1.奠定基础的前期工作

 

在本次韧性社区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首先举办了若干次研讨会,召集政府的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让相关方在建立社区韧性的愿景和价值认识上取得一致,认识当前工作中的困境和局限,同时也了解能够在新加坡应用的实践方法。例如,向荷兰专家征询雨水管理方面的意见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挑战;向美国专家了解桑迪飓风后的“设计重建”行动以学习设计驱动合作的方法。除了知识分享外,这项工作的关键目的之一是使各个参与方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社区行动中分享技术、建立信任和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鼓励他们在未来由社区主导的韧性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初步对话后,各个部门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互补优势基本明确,项目组开始构建包含不同主体的多方参与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还包含当地企业、宗教团体、市场协会和教育机构等其他社区利益相关者,他们能够提供具有本地特点的观点和认知,从而加强社区行动的归属感。

 

2.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有效的社区合作必须要对社区有深刻的理解。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联结当地居民,利用本地资源。

 

STEP 1 在地感受:与社区居民建立联系

为了准确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韧性问题的认知,以及居民感受是否与项目组及专家的前期预测一致,项目组首先通过随机调查、步行对话和焦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在社区内进行调研。

 

什么是焦点小组讨论?

What:在一群社区成员中通过公开讨论,收集关于一个具体话题的意见和感受。

 

How:招募6―10名参与者,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围绕一组预先确定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应当是开放式的,能够挖掘社区中的信息缺口。

 

Who:项目组与社区的邻里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感兴趣的居民和专家。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认为高温天气才是气候变化对他们最大的影响,只有小部分人认为会受到暴雨影响。同时,社区居民普遍有着强烈的帮助他人、为社区做贡献的愿望,他们对地方政府机构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高度信任,能够理解个人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能够采取哪些行动。除此之外,项目组通过人类学观察、统计分析和历史研究进一步掌握该社区的现有资源、关键空间节点和高人流区域等信息,用于后续气候变化的研究。

 

通过现场调研,剑桥路社区在提升气候韧性方面的行动机会初步显现出来,社区既有的良好社会网络也为未来的韧性建设和共同响应提供了信心。

 

STEP 2 群策群力:与社区共同构思规划

为了激发社区关于提升气候韧性的灵感,项目组设置了快闪式展位,向社区居民收集想法和点子。通过展示新加坡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努力,让居民了解建立韧性社区的各种可能性,同时也理解社区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做出权衡。当居民理解这些努力如何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后,他们对社区试点项目的想法也更加开放。居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如何将这些措施纳入社区提供反馈,帮助项目组确定社区内应当优先进行规划干预的关键区域,这也进一步体现居民对于未来进行社区参与和合作的接受程度。

 

什么是快闪式展位?

What:就一个关注的问题进行短期的展示和分享,以收集社区对解决该问题的想法。

 

How:首先策划一套简洁凝练的问题陈述,准备好便于展示的文字和图像素材,在社区中人流量较大的节点设置展位,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

 

Who:项目组与社区的邻里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感兴趣的居民。

 

 

在社区群策群力的过程中,还提炼出了一些居民共同的规划建议:从小处着手,以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社区行动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社会网络和熟悉的空间进行规划,并且尽量将不同的想法和要素整合在有限的行动当中。

 

STEP 3 先锋示范:战术性的行动落实

让全体居民完整参与整个项目会消耗大量资源,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进一步落实行动和实施策略,项目组通过前期的调研家访和社区宣传,确定了在这方面具有热情和志同道合的社区成员,在其中选出了30位“社区先锋”,形成一个志愿者小组,称为“Our Green MoCa”(社区所在选区的简称),他们在整个项目期间与项目组和其他相关方共同合作,领导社区的具体行动。这些&“社区先锋&”在韧性项目中发挥了关键的催化作用,他们能够在社区内宣传气候意识和韧性行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也有助于在社区内建立社会资本,对社区的合作行动而言至关重要。

 

在了解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基于居民的兴趣程度和预期的社区韧性价值,“社区先锋”协助项目组明确了3项最重要的社区规划措施,作为韧性社区的初始项目:一是社区绿化倡议,加强社区内的绿色覆盖和自然空间;二是激活未使用的社会空间,以气候韧性为前提创建促进社区互动交流的场所;三是进行社区主导的气候对话,增加居民对气候问题、气候风险和气候行动的了解。

 

在行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不断调整策略和战术。例如,在社区绿化倡议行动中,社区表达了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怀疑,项目方通过联系相关学者和技术专家,支持社区共同创造和完善绿化设计概念。在社会空间激活行动中,“社区先锋”与当地的艺术画廊和高校学生共同参与,设计了一系列社区艺术壁画。

 

STEP 4 持续赋权:社区气候行动计划

韧性的社区需要将整个社区参与进程从“共同建设”扩展到“赋权社区”,才能维持这些措施的可持续性。作为这一过程的促进者,项目组强力支持社区建立自我维护系统,并鼓励其在项目期间不断增长主人翁意识。

 

从2021年8月开始,项目组开始逐步减少参与,而新的项目仍然持续出现,例如疗愈花园、促进循环利用等项目,这些项目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拨款。剑桥路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性正在持续提升。

剑桥路社区的居民们共同确定实施韧性规划措施的机会区域.png

剑桥路社区的居民们共同确定实施韧性规划措施的机会区域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3.具有洞察力的监测与评估

 

剑桥路社区项目采用了新加坡韧性社区指标的定量调查方法,通过在特定的项目时间节点向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研,定期跟踪9项指标,快速评估社区的韧性建设水平。这些指标明确展现了社区的参与式规划是如何有助于提高社区韧性的。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指标打分问卷.png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指标打分问卷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整体来看,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行动在提高认知水平和积累社会资本方面均具有有效性。同时,有些指标受到社区参与式规划的影响比其他指标更大。例如,与知识相关的指标有明显积极的变化,这可以归功于各个机构和专家的技术支持以及社区主导的气候对话。此外,知识的进步与社区行动意愿的显著增加也相一致,“社区先锋” 认为提供知识交流的研讨会议也有助于提升鼓励社区合作行动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居民之间的信任和社区意识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高度,这表明现有的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创造了积极的信任关系,也保证了参与式规划过程的可持续性。

 

这些结果表明,将社区中所有相关方聚集在一起构思、规划和实施的过程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参与感、协作感和赋权感,韧性社区自我驱动的特点是剑桥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监测指标变化.png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监测指标变化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韧性社区建设的工作流程

通过剑桥路社区的试点项目,新加坡总结和整理了一套工作流程,可以用于不同背景、不同环境的社区开展韧性社区建设。这套工作流程包含了10个步骤。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工作流程.png

剑桥路韧性社区项目的工作流程

来源:《塑造社区韧性》

当谈到韧性城市、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融化的冰川和受困的北极熊,富有戏剧性但很遥远,尤其对新加坡或者上海这样发达城市的居民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城市居民更能感受到这件事的紧迫性,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韧性社区是韧性城市的推动者,社区的行动能够补充城市的宏观目标与规划。通过参与式的规划,社区能够有机会将居民的愿望与城市甚至国家的宏观目标联系起来,让社区成员能够感受自己的价值和在更大尺度上的贡献。同时,基于社区的行动规划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转化为社区更可消化、可操作的计划,社区主导的行动可以从小规模、低成本的示范性项目发展到中等的规划项目,最终补充政府机构主导的长期的、资本密集型的项目,逐步增强从社区到城市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① 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2022.

② A Resilient Singapore, 2018.

③ Building Resilience: Social Capital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 2012.

④ City Resilience Framework, 2015.

 

城市瞭望 2023年6月第55期

供稿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部 谢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