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大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未来 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在沪召开

  2023-12-06 光明日报客户端

  12月3日—4日,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嘉宾围绕超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多维特征,共同探讨大都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进全球大都市间规划交流,系统性谋划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大都市规划发展路径。

1.jpg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上海市市长龚正致辞时表示,上海正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要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规划,把宏伟蓝图持之以恒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表示,城市规划对塑造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影响力、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上海是全国最早实施“多规合一”等改革并发挥引领作用的城市之一。自然资源部将以深化部市合作为抓手,出实招、务实效,大力支持上海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

  在为期两天的主论坛和平行论坛中,专家学者以“超大城市发展: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分别围绕“区域协同和都市圈规划”“城市更新和人文艺术”“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举办青年学者研讨。

2.jpg

  不久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与会嘉宾针对长三角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区域协同提出了各自看法。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2035”实施第三方评估同济大学项目团队负责人彭震伟表示,做好区域协同发展,要在机制上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保障一些重点项目。比如以往污水处理厂、变电站这类设施通常会放在跨行政区边界。“这需要有一个协调,因为自己的边缘也许对其他行政区就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长三角地区在交通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上海与都市圈外部地区的东西联系比较通畅,南北的联系相对就弱一些,上海与宁波,上海与湖州等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联系。同时,通过交通走廊来带动产业,带动科创,比如G60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依托这些交通走廊来发展产业,进行科技创新。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孙雪东认为,以往政府的治理,资源、要素、城市能级都大量向顶端倾斜,导致大量的特大和超大城市产生。下一步要让城市能级向中小城市倾斜,在这方面,以均等化中小城市为主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启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这一地区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约占长三角地区22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如果这里的成功范例能在全国推广,全国的城镇体系就会更加合理。

3.jpg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表示,前期,上海与长三角三省共同推进了协同规划,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大都市圈的国土空间规划也正在启动,初步设想是以1小时交通圈把重要的节点锚固和吸引凝聚在一张轨道交通网上,科创和产业要素可以在这张网上更高效能地配置和更自由地流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给三省一市的联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将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区域的经验,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在此次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上,还发布了“城市设计:上海倡议”和“大都市研究网络:上海倡议”,以及2023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名单。本次挑战赛奖项包括上海国际城市设计奖、典型街区城市设计竞赛挑战赛、小微空间城市设计竞赛三项内容,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城市设计领域的交流,搭建“众创众规”平台。

4.jpg

  据悉,2012 年以来,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作为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合作事项之一,对加强大都市之间的规划交流对话,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规划资源工作的国际视野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在前五届基础上,进一步着力打造成为推进“上海2035”总规实施的国际性战略谋划平台,以及推进国际大都市间规划咨询交流的全球性、专业性、开放性传播共享平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