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IC平行会场四——“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专场会议成功召开

  2023-12-08 市规划资源局

640.png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和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守牢上海超大城市安全,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设立“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平行会场。12月4日上午,会议围绕在大都市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中,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紧约束、生态环境,探索韧性城市和空间治理的理论、技术和管理实践等议题,广泛听取来自国内外的规划设计、公共管理、地质环境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以助力各行业形成共识,为上海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增添新动能。

1.png

  会议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党委书记、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方国安主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顾世奇出席会议并致辞。顾世奇表示,“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上海2035”总规提出的“生态之城”目标,上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融入韧性理念、治理策略,探索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应对策略,通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搭建规划资源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区域、行业部门、高校、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国土空间治理贡献力量,开创新时代规划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

2.png

  主题报告环节,7位来自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和空间治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3.png

  国立金泽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作了题为《山地与水资源制约下的日本国土空间形态》的报告。他认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是影响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在3E(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国土空间,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4.png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李文鹏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韧性》为题,介绍了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综合评价、科学治理体系构建的最新进展与前沿成果,并以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生动展现典型城市地下水储备及应急对策的实践成效,为韧性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5.png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分享了题为《排水权配置与国土空间防洪安全》的报告。他介绍英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排水权设立的经验做法,总结秦淮河流域防洪排水中的主要矛盾以及排水权交易等做法,提出排水权交易机制、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等创新建议。

6.png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宫玉泉以《探索构建大都市空间治理体系》为题,介绍了都市圈治理目标、治理策略和治理手段,提出建立统筹的协调体制、统一的规划体系、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土地整治资金支持制度、统一的土地市场规则和空间治理配套政策等六方面协同治理体系的构想。

7.png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以《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为题,提炼了城市治理“十大要素”和城市更新的类型与模式,提出超大城市建设管理走向精细化治理服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策略,展示了中国特色城市化的新型理论范式,为超大城市城市更新全周期治理提供指引。

8.png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谭荣以《治理的价值观与生态系统的韧性安全》为题,介绍了不同类别生态系统的修复实践、价值观和政策启示,并结合案例展示了不同制度设计可能会产生差别化的生态系统修复和韧性安全保护成效,为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设计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借鉴。

9.png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张勇以《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超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韧性》为题,总结上海在关键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问题,梳理纽约、伦敦、东京、北京等国内外城市的做法经验,提出统筹协调、要素保障、行业改革、数字赋能和长效机制的系列建议。

  圆桌研讨环节,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谭荣主持,5位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讨。纽伦堡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所克里斯蒂安·布特纳(Christian Büttner)所长、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代表处迈克尔·克劳斯(Michael Klaus)首席代表、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土地工具网络指导委员会委员、纳米比亚科技大学土地管理专业乌切杜·尤金·奇格布(Uchendu Eugene Chigbu)副教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途实施处副处长吴燕、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副处长刘瑶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实践和管理领域,就新型技术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乡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乡村地区空间价值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与会专家经过广泛讨论形成共识:一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的教育机会,将为农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乡村会有更好的发展潜能;二是城市和乡村应统筹谋划规划,系统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防洪排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问题以及乡村地区土地发展权、生态补偿等问题;三是优化区域空间资源、创新土地资源多元配置方式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尤为重要,为提升上海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效能提供新路径和新模式。

10.png

  斯蒂安·布特纳(Christian Büttner)、迈克尔·克劳斯(Michael Klaus)、乌切杜·尤金·奇格布(Uchendu Eugene Chigbu)等专家认为,乡村地区将产生更多的空间治理的需求。德国等发达地区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出现的逆向城镇化趋势已有所增长。中国已进入数字化社会,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的趋势势必减缓,未来可能产生更多的从城市到乡村的生活需求,区域统筹规划和乡村土地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吴燕、刘瑶等专家认为,加强乡村地区规划引领和土地要素保障可提升空间治理水平。上海应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景观、人文“五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整体逻辑,通过郊野单元控详等详细层次规划支撑保障乡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行动平台,打造空间融合和功能复合的现代科创农业小镇,带动乡村空间价值和环境品质提升。

  本次平行会场展示了国内外典型地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国土空间治理的路径和成果,为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构建起了最新成果交流、前沿问题研讨、管理创新探索的国际化专业交流平台,有效助力了上海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和空间治理水平提升。

  本次平行会场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承办,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共同协办。

 (供稿: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