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推进数字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

  冯文利

图片1.png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因其人口更聚集、体系更庞大、资源更紧张,突发事件更具挑战性。冯文利指出,如何构建更具适应能力和韧性安全的生态城市,成为了大都市发展的共同愿景。

图片2.png

  国土空间规划进入数字化生态文明转型升级期,提出更加宜居、更加韧性、更加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自然资源部明确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新定位。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图片3.png

  为了让城市更聪明、智慧,各地在纷纷探索空间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冯文利强调,如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探索新技术助力空间治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已成为新时代共商共建共赢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规划手段随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也受到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可逆转,数字技术为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绿色化与智能化的融合运用将产生“1+1>2”的整体效应,让规划助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图片4.png

  生态文明背景下,为解决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等问题,2018年国家组建了自然资源部,负责落实“多规合一”的战略部署要求,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历时五年取得了积极成效。

 进展一:立足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目标,构建了“五级三类四体系”总体框架。

图片5.png

 进展二:统筹发展与安全,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定了整个国土空间布局的骨架和基础。

图片6.png

 进展三: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启动了实施监测网络体系(CSPON)建设。

图片7.png

 进展四:面向高质量绿色发展,开展规划标准体系的再构建。

图片8.png

  在生态文明规划转型期中,我国已具有一定的转型基础。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成果《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已正式印发实施,构建起我国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新格局;“空-天-地-网”一体化的技术监测监管体系已基本形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标准化和数字化坚实的空间底板。此外,在“AI+遥感”技术支撑下,新一代地理空间数智化技术不断集成。然而,转型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值与增值仍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时空数据快速感知能力建设在生态保护、农业耕作、碳排放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片9.png

  针对规划转型问题,冯文利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立足空间治理能力提升,实现差别化管理,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建设;二是要立足资源—资产转化,夯实数字生态底座,助力形成“两山论”双向转化路径;三是要立足质量和效率双提升,研发绿色和智慧的国土空间治理决策模型。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专家简介

  冯文利,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研究员、博士。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创新中心主任,联合国地理空间信息专家委员会亚太区域委员会(UNGGIM-AP)第十二届执行局成员,中国土地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兼地籍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委员。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实施和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工作。主编我国首部《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中英版)》,多次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