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高韧性的再生型城市——新加坡规划经验

  陈思慧

图片1.png

图片2.png

  新加坡作为一个岛国,拥有72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比上海、纽约、伦敦都要小,却要容纳整个国家的需求,同时还要确保宜居性、经济活力,以及5900万人的高质量生活。因此,新加坡需要长期规划来提升城市的韧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战略性的土地利用策略。新加坡长期规划的精髓体现在其宜居度框架中,包括高质量的生活、有竞争力的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3个方面。

图片3.png

  气候变化对新加坡来说是一个生存性的威胁,洪水、海平面上升、暴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都日益加剧。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于近期启动了“长岛计划”,试图以综合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创造更多的土地来满足各项国家需求,包括海岸防护、洪涝调节、绿蓝空间发展,以及休闲娱乐等,目的是创造多功能的、有韧性的应对措施。

图片4.png

  同时,新加坡致力于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重点包括实现能源转型,鼓励更绿色的交通方式,并减少建筑和家庭的能耗。为此,新加坡已启动“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2030”。能源方面,新加坡将进一步利用太阳能、天然气、地区电网,以及低碳的替代解决方案来进行转型。交通方面,新加坡已经在2018年之后实现汽车零增长,计划于2030年将高峰时段公共交通使用率提高至75%,并鼓励电气化。能耗方面,新加坡将加速转型实现低碳的建筑环境,并启动“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和“绿色城镇计划”来提供支持。

图片5.png

  另外,新加坡还制定了“大自然中的城市”这一愿景,确保市民获得足够的绿色空间。2021年,新加坡已有143公顷的高层绿化,93%的住宅10分钟步行距离即可到达公园,每1000人公园面积达到0.83公顷。要实现更多的绿色空间需要对建筑业主和开发商提供更多的绿色激励,同时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创新,例如通过材料的创新推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图片6.png

  在城市韧性方面,新加坡利用复合用地和自然解决方案达到气候韧性。自然解决方案在新加坡公园中得到了大规模使用,通过水系设计来提升生态环境、防洪,并让人们和自然走得更近;或通过红树林修复来减少沿海地区淤泥沉积的问题。同时,新加坡也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强化城市韧性。利用数字技术和分析工具形成一个整合的环境模型,同时使用数字孪生,以此模拟不同的研究成果。例如新加坡研究了热带风的流动情况,分析如何使用风来降低城市温度。除此之外,城市韧性也涉及社区韧性,需要社区合作来获取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新加坡通过试点项目探索出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模式,推动自下而上的公民项目。例如让居民和各机构联合设计,落实绿色走廊,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城市热量。

图片7.png

图片8.png

  单个城市无法得出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各个城市必须互相学习,新加坡希望可以为城市的最佳实践做出一些贡献,一起应对城市新的挑战。

  专家简介

  陈思慧,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司长。负责气候变化、城市韧性、老龄化和健康领域的研究。曾担任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战略研究部门署长,在新加坡“土地和宜居创新挑战”中领导了关键项目。曾担任市区重建局卓越建筑与城市设计署长,推动新加坡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发展。于2010年参与设立向新加坡建国总理致敬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并设立表彰新加坡最佳建筑和设计的总统设计奖。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建筑和城市设计专业,并获得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及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